】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评关注:港媒冀医疗人才交流衷诚、深化
http://www.CRNTT.com   2023-04-19 00:40:02


 

  社评表示,本地医护不但对内地医护存有偏见,对海外受训医护亦有微言,归根究柢是保护主义作祟,担心他们会前来抢饭碗。本地医护过往一直以确保专业水平为由,对引入海外人才设限,尤其加大执业试难度,并以诸多借口加以刁难,例如说海外受训的医护不懂广东话或中文,难与病人沟通,并指内地医护英文差。此举成功保障自身利益,结果是导致本地医护长期出现人手荒。其实,内地医护水平不比本地同业差。从新加坡自2009年首度向内地医生招手,之后便每年从内地招聘医生,迄今累计罗致了180人,正正反映内地受训的医生达到国际认可的专业水平,而当地人也从没以内地医生英语不过关或不谙马来语为由而将其拒诸门外,结果成功吸纳充足医生,为当地民众提供服务。

  社评指出,过去一年,本港公院医生和护士流失率分别为7.2%和11.2%,多达2782人离职,当局为纾解人手荒,已拆墙松绑,一边透过推出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引入内地医护,另一边派人到英国,稍后到澳洲抢人才。现在首批内地医护前来,未来两年将再有多300名医护支援,但始终难以填补已离职人手,仅可纾缓工作量,因此本地医护须改变固有思维,不能一边抱怨人手不足、工作量重,却一边又质疑对方的资历,也不能像去年抗疫期间将一些又脏又累工作,如替病人换片、喂食等,交给内地护士负责,派药、打针工作则由本地护士负责,为双方工作设限,否则问题始终无法有效解决。

  社评表示,本地医护应本着与内地同业互相学习、互取所长的心态进行交流,既可提高彼此在诊疗护理方面的质量,当内地医护熟习后便可分担部分工作,从而减轻自己的工作压力,待内地医护结束交流返回内地,届时把在本港所学到的新知识和经验引入内地,达到促进两地医疗卫生交流、人才培训的目标。内地医护将分批前来交流,纾解公院人手荒是好事,市民期望本地医疗界能与内地同业合作,互相补位,一切以病人福祉为依归,让病人能及早获得适当治疗。

  香港《经济日报》在社评《多管齐下 新思维解医疗困局》中表示,本港的医护荒问题迎来及时雨,约80名来港交流的广东省医护昨日抵埗,将在本港公立医院服务,连同近期医管局积极从海外挖角,相信有助暂时缓解燃眉之急。不过,本港公营医疗系统负荷过重,绝非单靠“外援”能解决,还要善用大湾区医疗资源,优化本地公私营协作,以新思维减轻公院担子,才有望打破医疗困局。

  社评表示, 本地医护不足,以外地医护补充是正确方向,本港的薪金待遇加上低税环境,在国际上仍有竞争力,海外香港医护回港执业,更是双赢局面。然而,找“外援”或许短期奏效,却未有触及本港医疗困局的源头--公营医疗系统负荷过重,考虑到本港人口老化,不设法将公院担子分出去,是治标不治本。医卫局昨宣布推出“支援粤港澳大湾区医院管理局病人先导计划”,便是具针对性解困方法,居住于大湾区的合资格港人将获资助,于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接受诊症。此举可谓一举多得,退休后北上居住的长者为数不少,由港府资助他们使用大湾区的医疗服务,方便内地港人之余,也减轻本港医院重担。上述先导计划的本质,是由政府资助病人到外间求医,而这种突破桎梏的思维和模式,无疑可推而广之。本港公私营医疗失衡一向为人诟病,医生总人手中仅约一半是公院医生,却要应付近9成病人,让私营医疗系统分担压力,实现两条腿走路,刻不容缓。

  香港《商报》发表社评《推动医护交流 共建健康湾区》表示,香港医管局去年9 月公布“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希望缓解香港公共医疗系统的压力。昨天,我们终于迎来了73 名参与计划的广东省医护人员,连同上周率先抵港的,今次交流计划有逾80 名广东专才来港,可谓非常引人瞩目。类似的医疗卫生合作越多越好,因为不单有利于纾缓香港医护人手严重短缺问题,也有利于加强两地医护人员交流合作,提升大湾区整体医疗水平,这对于建设一个“健康湾区”当然是大有裨益。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