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后疫情时代,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
http://www.CRNTT.com   2020-09-21 08:28:51


  中评社北京9月21日电/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全球疫情反反覆复,毋庸置疑,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时代的转折点。

  如何理解当下以及未来的国家运转和经济发展,财政是一个重要视角。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的收支决定着政府的“钱袋子”,关系着人民的幸福生活。

  《政府工作报告》为今年的财政定调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包括提高赤字率至3.6%,发行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直达基层,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三箭齐发”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今年面临的财政收支矛盾也是前所未有的。

  积极财政的效果如何?地方收支压力有多大?“十四五”还有哪些体制改革的“硬骨头”?近日,我们邀请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做客《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经济学家100”栏目,评述收支压力,讨论央地关系,厘清改革痛点,从财政视角捋一捋未来的发展脉络。

  谈后疫情时代的财政弹性

  增加专项债、扩大赤字率,满足现实资金需求

  NBD:我国地方政府专项债一直在增长,今年的发行限度更是达到3.75万亿元。怎样理解地方专项债呈现的这种变化?

  冯俏彬:今年大规模增发专项债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跟疫情直接相关。疫情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个压力可以从投资、消费、进出口“三驾马车”来分析。

  进出口方面。疫情加剧了外需收缩的压力。近几年国际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判断。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外需本身就受到了一些影响,疫情发生之前就已经在考虑增发专项债了。疫情的发生,让专项债发行的需求性更加明显。

  内需方面。这几年中国的居民消费需求增长非常快,总量也非常大,但是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上的原因,也存在供需之间不完全匹配等因素。所以,虽然近几年内需推动经济增长起到的作用确实在增强,但是还没有到达我们想要的程度。

  所以,在方方面面的因素影响下,用投资来稳定经济增长,仍然是当下的不二选择。

  要投资就要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增发地方政府专项债,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这是发行专项债的必要性。

  从可行性方面来看,以政府为主的投资我国还有很大的空间。第一是各地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比如广大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还有很大投资空间。第二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才发展到中期,去年的城镇化率突破60%,下一步城镇化发展将走向城市群、都市圈,要将单体城市连成一体,这也需要相应投资。第三是随着科技进步、技术更迭,“新基建”也需要提前布局。因此从投资方式、投资方向和投资形式上来讲,现在与过去并不完全一样,而是要布局符合未来30年之内能够奠定中国经济发展基础的核心竞争力。

  NBD:最近有媒体报道说,很大一部分专项资金还“趴”在账上,还没完全用出去,如何才能让专项债使用更有效率?

  冯俏彬:确实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专项债出现闲置,主要是因为投资方向还没完全找对。

  什么意思呢?比如涉及新基建的投资。其实,对于新技术能带来什么机会,不同的主体,识别能力是不一样的。地方政府这个层面,有一定识别难度,需要中央政府作一些统筹安排。再比如城市群投资,特别是城市与城市之间之间的连通与共享,也超出了某一个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范围。当然其中还有很多管理的问题,包括对投资方向、资金使用方式等的一些限制性规定。这些都需要逐步改革,探索出一些新的管理办法。

  至于如何提高专项债的效率。我认为首先要找到项目,实现钱和项目匹配。PPP库里有大量已经进行了前期可研报告的项目储备,地方政府需要想办法把钱和项目结合起来。建设城市群也有投资空间,但这里面的项目挖掘还需要一些更高层面的政府部门给出更明确的规划图。这当中有一个过程,从上到下都在积极想办法,所以不必过多焦虑。

  NBD:今年我国赤字率从2.8%提高到3.6%,怎么看待这个力度?

  冯俏彬:我觉得有两个词可以概括。第一个是“有力”。面对疫情,通过提高赤字率维持整个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很有力度地满足了各方面对于资金的需求。第二个是“克制”。面临疫情冲击,很多国家使用了“无上限”的救助方式,救助力度有的达到GDP的10%,甚至达到20%。今年,我国赤字率首次超过3%达到3.6%,释放出8000多亿元资金,这个力度相对而言是比较克制的。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没有在疫情冲击面前失了方寸,乱了阵脚。

  NBD:接下来赤字率还有提高空间吗?冯俏彬:空间有无取决于是否有必要性。正常时期,需要把债务压力控制在适当范围。但是如果经济社会发展有强烈的、突发的、临时的紧急需要,也不得不为之。所以,需不需要再提高赤字率,再释放一些资金,主要还是看疫情和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现在看,应该不太明显了。

  NBD:提高赤字率、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特别国债,积极财政政策的“天花板”在哪里?

  冯俏彬:赤字也好,债务也好,都是负债,相当于对未来的透支。如果债务压力超出可承受能力,就会造成财政的不可持续。但可承受的临界点在什么地方,很难有个明确数字,要结合考虑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因素,特别是经济体本身的韧性。

  事实上,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国家走上了债务驱动经济发展的路子。特别是日本,它的债务率已经超过200%。用债务驱动经济发展,大家都知道它的危害性,但有时候就相当于走在一条狭窄的道路上,很难回头。所以我们能做的是什么?使管理更严格一点,让经济韧性更强一点,让债务和赤字增长的速度更慢一点,给未来更多腾挪的空间。

  谈房地产税的征收逻辑

  增强地方弹性空间,建设地方税体系的重头戏

  NBD:近年来,地方财政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占比下降,转移性收入占比增加。如何理解转移支付的角色?

  贾康:在整个财政运行过程中,无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区域差异非常显着,欠发达地区,要依靠中央和省为主的两级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用于支持地方基层运转,保障基本民生,落实“六保”任务。某些有条件地方还要发展横向转移支付,包括对口支援以及实行生态补偿等。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转移支付在某些地方它起的是主导作用。

  在一些最欠发达的地方,转移支付保障的是地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比如可可西里,居民少,但是地方政府职能所面对的挑战还是比较明显的——要保护环境,接待地质勘测,接待探险旅游,也会接待未来与国际接轨的有偿狩猎,保障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等等。这就需要现代财政制度的建立,靠财政体制理顺各级政府的关系,做到财力和事权相匹配,达到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和国家长治久安。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