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网络空间不容"机器人水军"这门生意
http://www.CRNTT.com   2020-08-20 14:13:02


  中评社北京8月20日电/据光明日报报道,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在社交媒体时代,这竟然也可以成为一门“生意”。近期,因为在电视剧中扮演了讨厌的角色,一些演员成为网民侮辱谩骂的对象。无良网店顺势推出“陪骂服务”,甚至利用“机器人水军”搅和舆论场,还分“畅聊”“重点剧情吐槽”等多种模式,差别定价。

  仇视、辱骂、诽谤等语言暴力并非始自今日,但的确是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自媒体环境中出现了爆发之势。网络暴力是现实社会暴力在网络空间的映射和延伸,它植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特性之中,随互联网的迭代而升级,随算法信息分发技术的进步而加剧。在桌面互联网时代,由于匿名、开放和便利,有键盘者即可发声,在方便信息交流的同时,网络暴力便已初露端倪。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社交媒体时代,网络暴力拥有了新工具,具备了新形式。

  由于社交媒体群组的存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许多在现实世界找不到拥趸的偏狭甚至极端认识,在网络空间却有可能“一呼百应”。不仅加固了自身的偏见,也会在网络群体中形成“同侪效应”,最终助长“群体极化”现象——持极端观点的人聚在一起,变得更加极端。而人工智能的算法信息分发,则在另外一个意义上助长了偏激或者极端的认识,网民成了“信息蚕”,裹在算法营造的信息茧房中,形成“偏听偏信”的同温层效应和回音室效应,使得偏见更加稳固。

  已有研究表明,频繁使用社交媒体会增加人们的心理困扰。但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双刃剑效应,虽然助长了社会中的激进或极端认识,却并非网络空间不断充斥暴力的最重要原因。在网络空间,观点激进的网民有之,认知偏狭的网民有之,但这些往往只能构成轻微的网络杂音,很快就在茫茫无垠的互联网信息海洋中消弭无踪。而由于在社交媒体时代,用户生成内容(UGC)成为主流,自媒体开始兴起,并成为网络舆论场上的重要角色。流量成为自媒体的生命线,关系到其估值、融资乃至“钱景”。于是,贩卖焦虑、搅浑舆论、激发争议、制造冲突、侮辱谩骂甚至造谣污蔑等做法时有出现,有意无意地制造和推动了网络暴力。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