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新时代两岸政治协商:必要性基础、目标进程和推进对策
http://www.CRNTT.com   2024-12-17 00:11:28


  中评社╱题:“新时代两岸政治协商:必要性基础、目标进程和推进对策” 作者:吴凤娇(漳州),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翁明源(成都),四川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博士/讲师、四川省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

  【摘要】两岸政治协商是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的重要政策主张,在增强统一动力、厚植统一民意、构建统一话语权、形成统一路径上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应恪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和反对“台独”的前提基础,遵循以人民为中心、循序渐进、平等协商和合情合理的安排等总体原则。近中期阶段,应致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中远期阶段,则以探索幷形成“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为主要目标。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动态

  (一)问题缘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与台湾各界开展协商谈判,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提出“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两岸各政党、各界别推举代表性人士,就两岸关系和民族未来开展广泛深入的民主协商,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的郑重倡议,①首次明确应通过政治协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为务实推动两岸政治协商提供了新路径。2022年8月,《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指出“两岸协商谈判可以有步骤、分阶段进行,方式可灵活多样。我们愿意在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同台湾各党派、团体和人士就解决两岸政治分歧问题开展对话沟通,广泛交换意见。我们也愿意继续推动由两岸各政党、各界别推举的代表性人士开展民主协商,共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的大计”,②将两岸政治协商的目标指向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上升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幷提出了有步骤、分阶段的实施部署。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在此基础上,推进同台湾各党派、各界别、各阶层人士就两岸关系和国家统一开展广泛深入协商,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③直面国家和平统一对两岸政治协商的具体方式、基本原则和协商对象等做出了系统性安排。为此,探索构建两岸政治协商的理论根基,务实研究两岸政治协商的必要性基础、目标进程和推进对策,是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一项重大命题。 

  (二)研究动态

  两岸协商谈判作为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特别是2008年国民党重返执政以来,伴随着两岸各层级各领域对话协商活动的开展,学术界聚焦两岸协商谈判的历史进程、基本内涵、意义功能和路径步骤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如张春英最早梳理总结两岸协商历程,将其划分为试探性间接秘密接触到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再到海峡两岸各党派参加谈判等阶段。④刘国深认为两岸政治对话和协商是指两岸双方公权力部门授权的代表性人士,就双方共同关切的政治性议题展幵的对话、磋商,乃至政治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展开的讨论过程。⑤倪永杰指出开展两岸民主协商具有丰富、完善“一国两制”理论、推动国家统一进程的战略意义。⑥季烨认为在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的过程中,必须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开展平等协商,必须充分考虑两岸实力对比的不对称性和两岸诉求重心的差异性,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⑦王英津则强调两岸协商谈判应遵循“民主协商-政治谈判的程序性商谈-政治对话与协商-政治谈判”路径步骤推进。⑧上述丰硕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的借鉴。但既有研究多侧重于两岸协商谈判的历程回顾、功能意义和作用机制等宏观层面,对于两岸政治协商的具体内容、实施进路等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因此,本文立足当前岛内政局变化和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冀望建构两岸政治协商的完整理论体系,具体探讨两岸政治协商的必要性基础、总体原则和阶段安排,幷针对性提出两岸政治协商的推进对策。

  二、两岸政治协商的发展溯源

  1956年6月28日,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报告中指出“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幷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⑨首次提出了两岸协商谈判的主张。随着两岸关系跌宕起伏,两岸广泛开展各界对话协商,协商模式由早期的间接性秘密接触逐步发展为半官方商谈再到制度性协商,商谈内容也由救急救难等事务向经济、民生等领域拓展,甚至涉及了部分敏感的政治议题。

  两岸协商谈判最早始于1986年的华航货机事件,中国民航与台湾华航直接商谈幷成功达成协议,打破了两岸近40年的隔绝。1990年11月,为应对“闽平渔”事件,两岸红十字会组织又在金门签署了关涉海上遣返的“金门协议”。随着两岸交流交往的频繁深入,两岸先后成立了半官方性质的海基会和海协会,幷于1992年达成了以“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为主要意涵、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确立了两岸协商谈判的政治基础。得益于此,1993年和1998年的两次“汪辜会谈”顺利举行,幷分别取得了四项协议和四项共识的丰硕成果。

  2000年,民进党上台执政,公开宣称两岸是“一边一国”关系,两岸关系停滞不前。在此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创造性通过政党交流的形式开展两岸沟通对话。2005年4月,国民党主席连战受邀访问大陆,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会谈,共同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表明了两党共同“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的主张,有效缓和了台海紧张局势。此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先后邀请了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访问大陆,幷就恢复和平谈判、建立和平架构等方面达成政党共识。2008年,国民党重返执政,重新确认了“九二共识”,两岸协商谈判趋向常态化、机制化,构建了以两岸两会(海基会和海协会)为主体的制度化协商模式,幷先后签署包括ECFA在内的23项协议、达成3项共识和3项共同意见。2014年,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和陆委会负责人王郁琦在南京正式会面,建立了两岸事务主管机关间的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201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晤,实现了两岸领导人1949年以来的首次会晤。两岸协商谈判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在经济、社会、司法等领域构建了涵盖政党、民间团体、官方机构等在内的多层级、多面向、多渠道幷行的制度化、规范化体系,有效保障了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和平稳定大局,为新时代两岸政治协商累积了经验共识、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和民意基础。

  然而,2016年以来,由于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蓄意推行“抗中、阻融、固独”的政治路线,国台办和台湾陆委会之间的政策性对话完全中断,两岸制度化协商机制也被迫停摆,两岸关系陷入严重对抗对立的紧张态势。两岸亟待探索新的政治协商方式、建立新的协商主体、构建多元化协商机制,以推动两岸经济、社会、人文往来乃至政治、对外关系及军事等领域全方位协商对话,从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推进国家完全统一进程。

  三、两岸政治协商的基本内涵与理论建构

  (一)基本内涵

  两岸政治协商是在两岸关系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是因应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大趋势大潮流,解决两岸政治分歧、推进国家和平统一而产生的必要政治诉求。

  所谓协商是指“为了取得一致意见而共同商量”,而政治协商则是一个囊括了政治沟通、政治对话和政治谈判的集合概念,其核心在于参与主体就某一政治议题表达看法、交换意见,如果可能的话达成一致。另根据《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政治协商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围绕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问题以及其他重要事项开展的协商”。⑩

  两岸政治协商在性质上属于中国内部事务的范畴,绝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协商,但也不能简单认为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沟通商议,而是“中国主体同其尚待统一的特殊地区”之间的协商。因此,从政治协商的本质内涵出发,加之两岸政治定位的特殊性,本研究将两岸政治协商定义为:大陆公权力部门或其授权的代表性人士同台湾各党派、各界别、各阶层人士,在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就两岸同胞福祉和民族未来等两岸之间的政治、社会、经济等重大议题所开展的沟通、对话、商议和谈判。

  (二)理论建构

  作为一个集合政治概念,对两岸政治协商的理论采撷应从国家统一理论、协商民主理论和交往理论等出发,是上述理论在两岸关系时空背景下的有机结合。

  首先,从国家统一理论来看,两岸政治协商是以和平方式实现两岸完全统一的必由之路。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实现国家完全统一也处于新的重要历史关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最佳方式。要实现和平统一必须要同台湾各界特别是台湾当局进行政治协商,就统一的过程、方式乃至统一后两岸之间的政治安排进行充分协商。

  其次,从协商民主理论来看,两岸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成果经验在解决两岸政治分歧上的创造性应用。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面对两岸之间的政治难题,中国共产党延续了协商民主的历史经验,本着避免两岸兵戎相见、造福两岸民众根本福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心,主张通过政治协商的方式解决政治分歧,实现和平统一。

  最后,从交往理论来看,两岸政治协商就是通过两岸之间充分的交流和沟通而达成关于政治议题的共识。交往比隔绝更有利于两岸关系发展,在“两岸同属一中”这一不可辩驳的事实之下,两岸之间只要沟通协商,就会推动两岸关系良性发展,就有利于两岸和平稳定、和平发展,最终推进和平统一进程。因此,无论当前两岸关系是何种状态,必须要推动两岸政治协商,这是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弥合两岸政治分歧的必然选择。

  四、两岸政治协商的前提基础与总体原则

  (一)前提基础

  两岸政治协商的目的是解决当前两岸政治分歧,推动国家完全统一。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两岸政治协商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形式上的创新和探索,但仍必须坚守前提底线,不能在促进统一的过程中落入“分裂”陷阱,更不能以促统之名行“谋独”之实,不仅要反对台湾一些政治人物所提的“先独再统”的所谓“两阶段统一论”;而且要反对民进党当局及个别国民党人士所言的两岸商谈“不设前提”、两岸当局要“完全对等”等无理要求。质言之,两岸政治协商应恪守以下前提基础: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政治协商的首要基础。两会协商机制建立伊始,双方就曾围绕一个中国原则问题进行过激烈博弈,幷最终达成了“九二共识”,其核心意涵是“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其中“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即体现了一个中国原则。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是台湾问题的真正现状和一个中国的核心内容。⑪

  两岸围绕一个中国原则的斗争过程以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两岸关系改善、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两岸政治协商的重要前提基础。否认一个中国原则就是事实上的分离主义思想,绝不能参与到两岸政治协商当中。

  2.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作为“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之一,“努力谋求国家统一”常常被台湾各方所忽视。两岸政治协商作为政治协商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为了取得一致意见而共同商量”的基本属性。这个一致意见就是国家统一,两岸政治协商的根本目标就是国家统一。在这个根本目标下台海和平、台湾民众的福祉甚至台湾个别政治组织或个人的政治利益等可以务实谋划,但是小目标要服从于大目标,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南辕北辙。这就框定了两岸政治协商的讨论主题、阶段性成果都是为了实现最终的国家统一,规定了两岸政治协商的开展方式本身不能对国家统一形成阻碍。

  3.坚决反对“台独”。反对“台独”是开展两岸政治协商的应有之义。无论是两岸政治协商的参与主体还是协商内容和协商形式,都应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台独”。首先,参与主体必须坚持反对“台独”。虽然总书记倡议两岸各政党、各界别推举代表性人士来参与政治协商,但是对于顽固奉行“台独”党纲的民进党及其政治人物,不仅不能与其开展政治协商,还要坚决反对、严厉打击。其次,协商内容要体现反对“台独”。无论是通过何种形式实现国家统一,无论是保障台湾民众享有何种程度的自治权利,基本前提就是要反对“台独”。这不仅要写进两岸政治协商的文本当中,也要在未来统一之后台湾地区适用的法律规定中有明确体现。第三,协商形式要避免落入“台独”陷阱。具体来讲就是协商各方要有合适的身份和组织。协商之初可以以中性或非官方的身份开展,以民间组织形式参与;协商深入之后可以对台湾市县级以下的官方身份予以认可,同时以半官方组织参与;而进入到最后阶段,台湾方面可以以前期协商达成的共识以可适用于统一后的职务身份开展协商。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