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疫情之下,政策应对要避免“过度刺激”和“扩张不足”
http://www.CRNTT.com   2020-03-17 09:17:13


 
  第三,2008年刺激计划的重点是“铁公机+十大产业振兴计划”。2009年基建投资月度增速一度超过50%,年度增速达到42%,但总额仅为5.8万亿,占GDP的18%。而2019年基建投资总额已经超过17万亿,占GDP比重接近18%,基建投资增速提升10个百分点需要2万亿的资金支持;如果提升20个百分点,其资金来源占GDP的比重会过大。

  第四,2008年刺激计划是以“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为主,辅之以积极的财政政策”。2009年新增贷款9.6万亿、新增社会融资13.2万亿,直到导致“新增贷款/GDP”从2008年的13.06%提升到2009年的27.68%(提高了14.62个百分点)、“新增社融/GDP”从2008年的18.31%上升到2009年的27.68%,导致M2/GDP、社融/GDP分别上升26个百分点和28个百分点。2019年货币政策空间不同,因为M2/GDP和社融/GDP已经达到了200%和254%,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非常小。另外,200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处于配合地位,但是实际公共预算赤字率从2008年的0.4%上升到2009年的2.23%,上升幅度达到1.83个百分点。2019年实际赤字率已经达到4.89%,全口径广义财政赤字率也攀升到10%左右,快速提升接近2个百分点的空间基本不存在。

  更为重要的是,还要理性评估2008年-2009年刺激计划带来的各种长期结果。因此,这里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我们目前不仅没有实施类似4万亿刺激计划的空间,也没有出现类似2008年那样持续全面的、以外需和房地产为主的负面冲击。

  我们一定要注意,当前疫情冲击与2008年-2009年的冲击相较,无论从内部还是世界范围来看都具有本质的差别,我们不能以目前全面控制阶段的数据和预期,来判断疫后经济循环的情况。

  国家目前没有推出类似“4万亿刺激计划”方案。据一些媒体统计,近期全国31个省份宣布的投资总额已经超过40万亿元。很多人认为我们将展开比2008年多十倍的疫后超级刺激计划。这个认识是错误的。一是所谓40万亿是各省的新投资计划,覆盖未来4-6年;二是我国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为56万亿元,31个省市公布的2020年度投资总额与当前投资的总盘子相比并不算多;三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各省市抛出的计划投资总额比实际投资大得多,有争取中央项目和相关资金支持的考虑。

  正确理解新基建

  文章表示,日前,一些研究团队提出了各类“广义新基建”“狭义新基建”方案,把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这七个行业及相关行业的基础建设,纳入到下一步大幅度扩张的政策计划之中,旨在避免传统基建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的同时,还能扩大有效需求、对冲经济下滑。

  其主要理由包括:第一,中国经济增速今年要达到5.6%以上,短期刺激是必须的,而短期能立竿见影的方法就是提高固定投资增速至少2个百分点。在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增速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基建投资的增速须在去年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第二,传统基建的空间很小,带来的经济拉动效应不强,而助推新经济发展的新基建不仅具有坚实的财务基础,也会产生强烈的拉动效应。第三,新基建的扩大可以使2020年总的基建投资增速提升10个百分点,使GDP增速提升0.8个百分点左右。第四,目前只要将2020年的地方专项债从2019年的2.15万亿提升到3.2万亿,将财政赤字率从2019年的2.8%提升到2020年3.5%,就能够很好保证2020年新基建全面展开。

  不过,对于这些研究,结论我们需要深入进行研究和评估。第一,新基建并不新。国家在“十三五规划”、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9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中,均对新基建相关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部署,这是顺应中国经济发展潮流的应有之举。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第二,2020年及未来一段时期可以短期落地和实施的新基建项目,规模并没有市场预期的那么大。目前,不同团队对于新基建的规模进行了测算。例如广发证券团队测算,2020年可实施的新基建规模约1.1万亿元左右,不含城际高速和市政轨道交通大约4500亿-5500亿元。中泰证券团队从目前存量PPP项目来看,发现现有狭义新基建项目占0.5%,规模不足1000亿元;类似新基建项目(轨道交通、园区开发和垃圾发电)占14.7%,大约2.6万亿元;从专项债的流向来看,新基建占全部基建的比例为24%,其中轨道交通是主要发力点,剔除轨道交通后的占比不足10%。

  第三,事实上,新产业的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有本质上的差别。一是大量新产业的核心短板,并不在于物质资本,而在于技术、研发投入及其他软性设施;二是新产业的基础设施与产业本身是一体的,不像传统基建与产业是相对分离的。这些新产业的硬件基础设施、软性基础设施、实际物质资本以及其他营运成本,往往是企业根据市场原则进行一体化投资和营运。在进行相关投资的同时,也要防止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以及确保产业在充分竞争中创新和择优。

  第四,目前中国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发展迅猛而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遵循了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应该继续保护这种发展势头。

  设计一个有弹性扩张的计划

  文章强调,疫情在全球蔓延必将导致世界经济的疲软和中国经济外部环境的不利,我们需要在确保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尽快恢复经济循环、稳定市场预期和完成经济社会目标。

  因此,设计一个能够应对未来不确定性冲击、有弹性的扩张方案,在当前十分重要。一是要确定基准,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弹性区间。从目前各个团队预测来看,一季度增速如果在2%-3%区间,而全年经济增速要达到5.6%-6%,未来几个季度经济增速就要在6.2%-7%区间,也就是说,常态化后的经济增速要相对提升0.6个百分点左右。因此,弥补短期疫情损失和提升经济增速,可以考虑以“3万亿减税降费+2万亿基建扩张”为基础来进行设计。

  二是坚持短期与中期结合。“3万亿减税降费”主要瞄准短期疫情救助和经济循环的常态化,核心落脚点在于:1)疫情防控阻击战所发生的各项财政支出;2)复工复产所采取的各项补贴和税费减免;3)2019年底计划的减税降费项目。

  “2万亿基建扩张”的中期导向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以5G和大数据中心为重点的新基建;二是现代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各项投入;三是以全面脱贫为导向的扶持;四是包括教育在内的新型民生工程;五是促进新型消费的各项工程。

  在扩张方案设计中,除了支出领域和项目储备,资金来源和政策工具也至关重要。

  第一,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可考虑从2019年2.8%提高到2020年的3.5%,预算支出水平可以提升1万亿元左右。地方专项债券额度从2019年的2.15万亿提升到3.15万亿,扩大1万亿元。

  第二,在经济运行常态化基础上,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操作,特别是根据全球经济运行和降息的情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进行相应的降息降准。

  第三,在基准方案的引领下,其他各种政策工具视实际情况相机调整。

  这些方案必须提前设计,提前进行项目和政策储备,并根据内部风险点和外部环境变化设计不同的预案。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