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18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如何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http://www.CRNTT.com   2019-06-17 07:18:40


  中评社北京6月17日电/中国科协和农业农村部日前宣布,启动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计划3年培养400万“新农民”。所谓新农民,其最大特点就是职业化;培养新农民,就是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加速农民职业化,引导人力资本归农,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在传统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民是一种身份概念,是户口在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现代社会分工中,农民是一种职业概念,指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群。身份和职业的区别在于,身份只能被动接受,但职业可以自主选择。传统农民扎根于土地,计划经济时代往往难以流动,改革开放后伴随外出务工大潮,传统农民日益兼业化。与传统农民的代际传承不同,职业农民具有开放性。如今,作为整体的农民,其务工收入已超过务农收入。职业农民收入则主要来自农业。

  随着我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加快转型,适度规模经营迅速发展,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正在重塑,农业农村发展将更加依靠劳动者素质提升,对从业者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当下,职业农民具有现代化、产业化的生产方式和城市化、时代化的生活方式。其生命力就在于,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装备,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以往多强调物质投入,对人力资本投入有所忽略。不少地方工作中只注重农产品的指标增长,忽略了提高务农队伍素质,农村教育、科技、文化等公共投入少,导致农村人口素质偏低。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科学素质比例为4.93%,大大低于全国8.47%的平均水平。迫切需要加快培养职业农民队伍,把劳动者素质优化到与现代农业相匹配的水平。

  经过连续多年的培育,我国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已经超过1500万人,但对比农业农村发展需要,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已基本形成,但促进职业农民全面发展的制度体系尚未建立;二是城乡发展差距导致人才虹吸效应,职业农民数量不足仍比较严重;三是农业的比较效益较低、风险较大,对职业农民的支持政策不足。

  目前,我国约有6亿农民,即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也还会有4亿多农民。因此,无论新老农民,都存在职业化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一方面,让有条件有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为稳定的非农产业工人;另一方面,要让真心务农、安心在农村的各类群体职业化,成为高素质农业从业者。

  富裕农民,才能增强农民的职业黏性。按照农业发达国家的标准,通常耕地的80%靠职业农民来耕种,农业产值的50%由职业农民贡献。因此,比较效益是职业农民长期稳定从事农业的基础,是解决农业农村后继乏人问题的突破口。要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和强化支持保护,让务农有前景、有奔头,让规模农业效益超过外出打工的效益。

  提高农民素质,才能增强农民的职业认同。教育培训与社会保障是提升职业农民素质、稳定职业农民队伍的重要途径。同时,可以逐步完善职业农民注册、职称认定、信息登记等制度,以便对其精准支持,解除新型农业从业者对于医疗、教育、养老方面的后顾之忧。建立兼顾新型主体和小农户发展的政策,创造良好的务农环境,实现强农惠农政策的公平与效率。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乔金亮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