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11月27日电/美国世界日报26日社论说,美国总统奥巴马结束访中国行程回国后,美国和国际舆论批评他对中国叩头外交,屈辱外交的声音四起。其实,奥巴马作为左翼的总统,以及首位非洲裔总统,对民主制度的感激超过所有的总统,对人权自由的信念,也超过所有的政客,他对北京的对话与柔软策略,有美国现实有依赖于北京的无可奈何,更有他要迅速扭转布什在世界造成的美国霸权主义形象的迫切需要。
社论说,问题是,他的对中国柔软,并没有换来北京即时送的大礼,于是就会有舆论质疑:对中国放低姿态,是不是值得?依此逻辑,我们也可以问一句话:奥巴马如果在访中国时采取强硬立场,是否有效?或者说,北京是否已经真的有实力软硬不吃?
社论称,其实,美国对中国政策的基础,并非在于总统一人的独断专行,而是由总统、国会、人民、舆论四个方面构成。奥巴马虽然主动提升美中关系的地位,被舆论称为是承认美中G2新核心,但是,承载美国民意的国会显然更为现实,奥巴马刚刚回国,美国国会就紧锣密鼓准备某种“警告”或者“制裁”中国的议案,这显然就是确认奥巴马没有达到国会期待他访华得到的成果,而骆家辉领导的美国商务部也升高了美中贸易战的规模,对产油井管实施反倾销高税征收,这一方面是缓解国会对总统府的压力,一方面也是要求中国做一些事情让奥巴马脸上过得去,而美国的舆论当然不能赤裸裸地为美国总统拿不到北京的大礼而发飙,那样太丢面子,于是转个弯,对奥巴马在人权问题上的软弱发起攻击,其实是批评北京“太嚣张”,所有这一切的背后,当然有美国民意对中国的不满和戒心。
因此,中国在兴高采烈欢呼“真正崛起”的时候,还是要冷静观察美国的整体对中国态度,不要迷失在奥巴马的“甜言蜜语”之中。
社论称,奥巴马显然也感觉到了美国国内的压力,于是要进行巧妙的“调整”,这种调整包涵两个方面,一是白宫团队在美中经济摩擦问题上转趋强硬,一方面利用外交动作来做平衡,而印度总理辛格的访美就成了最好的舞台。可以看到,白宫接待辛格的规模和对他的礼遇,绝对不亚于北京对奥巴马本人的礼遇,而奥巴马“纵容”辛格对中国的严厉批评,与辛格互唱亚洲民主人权的普世价值,自然就是对“北京模式”的一种牵制。
社论称,可以这样说,奥巴马礼遇辛格,并非是要重弹联络印度围堵中国的老调,而是要安抚新德里,美国重视印度的崛起,也期待在美印贸易,联手对付气候暖化上取得战略合作。奥巴马的姿态再度确认,他要在全球推广“微笑”外交,对亚洲新兴大国更是尽到礼遇,彰显美国回到亚洲的努力与决心。
中国对奥巴马的表现不要过度反应,认为他前脚走,后脚就翻脸,是美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老一套,而是要观察美国对中国政策的整体架构。举例而言,奥巴马可以在访中国的行程中,不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不提台湾关系法,但美国国会一定是把美国利益放在首位,一定会持守台湾关系法,从而导致美国对台军售也会势在必行,总统府难以根本改变。
同样,诺贝尔和平奖虽然把冠冕戴在奥巴马的头上,但是,奥巴马在阿富汗增兵的决定大概也在所难免,战争的规模由此会扩大。
社论称,同样,中国还要看到,奥巴马虽然在北京没有拿到大礼,但是白宫寄希望于即将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高峰会,如果北京在协定上有所作为,奥巴马就会说,瞧,我的对中国策略是对的,批评者才是陈旧思维。其实,奥巴马在白宫超规格礼遇辛格,也是期待印度在哥本哈根有所作为。北京应该深思,如果在对抗气候暖化问题上让步,美国要做出怎样的补偿?外交政治和双边关系,也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谁站得高,但又精算准确,谁就是赢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