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1:历年高雄港自由贸易港区业务情况 |
|
历年高雄港务业务情况 |
2009年台湾当局推动“爱台12建设”,其中“高雄港市再造方案”再提出兴建洲际货柜中心,建构便捷之联外通道,吸引企业在高雄设立国际发货中心与营运总部,推动高雄地区产业再生。2012年,为适应全球化经济及两岸实现“三通”情势,台湾当局又推动“自由经济示范区”建设,希望高雄港作为南部“自由经济示范区”的火车头,通过委外加工的机制,结合加工出口区及各类产业园,以“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带动南台湾产业转型及经济振兴发展。同时当局还积极推动航港体制改革,2012年3月将原交通主管部门所辖的高雄等4个港务局业务,划分为“航港局”及“台湾港务股份有限公司”,前者职司航政及港政公权力业务,后者专责港口经营业务,期望通过“政企分离”方式提升港口经营效率及国际竞争力。
在采取一系列发展与改革措施后,高雄港口经济确实有所进步。在陆续兴建高雄第六货柜中心--实施高雄港洲际货柜中心第一、二期工程后,自2020年起又推动实施高雄港第七货柜中心计画--营运设施及基础设施工程,同时推动实施高雄港客运专区建设计画,兴建旅运与港口功能合一的旅运大楼,打造现代化旅运通关与智慧大楼。高雄港自由贸易港区业务也有所扩大。由表1可见,2012-2021年,入驻企业由28家增至37家;贸易值由300.15亿元增至785.08亿元;贸易量则由584,020公吨增至909,504公吨。
(表1:历年高雄港自由贸易港区业务情况)
资料来源:台湾交通主管部门“港航局”:《台湾2021年航港统计年报》2022年7月,第53页。
3.高雄港口经济难以避免的衰退
过去20多年尽管高雄港口经济有所发展,但因根本性的困境并未克服且日益加剧,这就使得整体上高雄港的持续衰落无法避免。在经济全球化及两岸特定关系背景下,一方面台湾经济对大陆市场依赖性日增,另一方面则是台湾当局因政治上要走“台独”分离道路,导致两岸关系陷于紧张对峙甚至危机。在此两岸结构性问题演进深化过程中,台湾经济及高雄港的发展不断失去各种重大发展机遇,如陈水扁时期两岸直接“三通”连接两岸市场的可能机会、马英九时期两岸经贸制度性安排的ECFA促进两岸共同市场形成的可能机会、蔡英文时期联手大陆进入RCEP新市场摆脱在区域经济整合中被边缘化的可能机会等等。由此,高雄港口经济失去了发展动力,高雄港也逐步沦为“区域性转运港”,甚至面临再退到“区域性港口”的挑战。
其一,高雄港务业务长期停滞不前甚至衰退。由表2可见,2012年-2021年10年间,高雄港集装箱吞吐量由978.12万TEU略升为986.44万TEU;进出港船舶由34,503艘次下降为31,042艘次;进出港旅客由119,374人次减少至41,155人次;货物吞吐量由120,756,000公吨减为120,120,722公吨。
(表2:历年高雄港务业务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台湾交通主管部门“港航局”:《台湾 2021 年航港统计年报》2022年7月相关资料制作。
其二,高雄港业务发展速度落后于岛内其他国际商港。高雄港作为台湾最大的国际商港,受制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准与产业结构,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岛内国际商港的挑战。据台湾交通主管部门“港航局”统计,2012-2021年10年间,高雄港集装箱吞吐量占总数的比重由70.5%下降到63.8%,而台北港所占比重由7.9%上升至13.0%,台中港从10.1%升至12.8%;高雄港进出港船舶占总数的比重由48.0%下降至40.5%,而台北港所占比重由9.1%上升至12.3%,台中港从20.5%升至28.0%;高雄港货物吞吐量占总数的比重由50.5%下降至48.8%,台北港所占比重由6.2%上升至8.4%,台中港从26.9%升至29.8%。⑦
其三,高雄港全球排名大幅落后,沦为“区域性转运港”。2000年韩国釜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大幅增长,高雄港全球排名退至第4位,2002年被上海港超越,2003年再被深圳港超越,排名掉落至全球第6位,至2008年高雄港名次已滑落到世界十大之外。2017年高雄港首次被后起的厦门港超越,此后连续5年均是厦门港领先高雄港,2021年高雄港全球排名已逐年滑落至第17位,而厦门港则逐年上升到第13位。⑧伴随排名大幅落后过程,高雄港也加快被边缘化,由“洲际枢纽港”逐渐沦为“区域性转运港”。而到2010年,世界最大的集装箱公司马士基航运公司宣布退出高雄港转向大陆港口发展时,高雄港更是连“区域性转运港”的地位也发生动摇了。
三、高雄与厦门港口经济合作的基础与潜力
上述分析说明,高雄港口经济摆脱发展困境的关键性因素是要突破两岸关系僵局,加强与大陆港口经济的交流合作。如前所述,尽管当前两岸关系紧张复杂,民进党当局为了政治利益在整体层面上抵制两岸交流合作,但迫于岛内民意压力与经济民生利益,不便于公开反对两岸地方性与区域性经贸交流合作。事实上以往“小三通”、“陆客金马游”等先行开放政策也是在民进党执政时期达成的。与高雄隔海相望的厦门港口城市,正是与高雄加强交流合作的合适伙伴,表面上高雄港与厦门港互为消长的“竞争”关系也有望通过合作互助来化解。
(一)厦门港口经济发展现状
早年受制于海防前线的战略定位,厦门港口经济发展缓慢。但自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20年来,在“以港立市、以港兴市”战略指引下,厦门港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水平快速发展,集装箱吞吐量全球排名逐年上升到2021年第13位,成为国际集装箱干线枢纽港;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第四个国际航运中心;2014年成为国家四大邮轮运输示范港之一;2022年入选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厦门还发展成为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口岸。可以看出,厦门抓住了历次港口发展的重要机遇,并以此有力推动了城市加快发展。有专家团队研究表明,2022年“中国城市发展潜力100强”排名中,厦门排名全国第21位、福建省第1位。⑨
(二)厦门港口经济具有对台交流合作的良好基础与潜力
厦门港口经济的对台特色十分突出,在对台航运与自贸区对台合作方面均有良好的基础与潜力。
其一,对台航运发展基础。⑩
1.对台货物吞吐量稳定。厦门港拥有厦台客货滚装航线和厦台直航货运航线,2021年,“中远之星”厦台客滚直航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2万TEU,同时,厦门港承担85%的台湾水果入境大陆的数量。
2.对台客运支撑力度和服务水准大幅提高。厦门已完成五通客运码头三期工程,建成10万平方米的候船楼和6个泊位,可满足500万人次/年的客流需求。厦门还推动多艘新造船舶投入运营。
3.对台航线运营平稳有序。厦门港2010年-2016年期间开通对台邮轮航线运营,2015年厦门港对台邮轮母港运营达到高峰,在短暂停航后,2019年率先全国唯一恢复开通对台邮轮航线。2019年,厦金客运量达到182.3万人次,占“小三通”客流量90%以上。
其二,自贸区对台合作基础。⑪
1.投资领域逐步拓宽。厦门自贸区在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加大对台湾投资开放,目前共有 1187家台资企业落户自贸区,注册资本达 214亿元。自贸区设立厦门海峡两岸旅游要素交易中心和厦门海峡两岸旅游创业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