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多次站在“天眼”旁的观景台上,看着夕阳缓缓落下,月亮或银河缓缓升起。与此同时,“天眼”也是这样安静地看着深邃的宇宙,试图为人类回答“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的终极问题。我也曾在深夜进入“天眼”内部,从馈源舱处向外张望,手电筒光照之处,反射面板的连接点熠熠生辉,仿佛群星闪耀。
多年来,我每次拍摄“天眼”都能获得惊喜,同时也能找到之前从未发现的视角。对“天眼”来说,面对的是“看不完”的宇宙;而对我来说,面对的则是“拍不够”的“天眼”。
不仅是“天眼”本身,在这里工作的科学家和技术维护人员也是我采访拍摄的重点。每当馈源舱放下,科学家们进入其中进行维护,我都觉得他们正在进入只有科幻电影里才存在的星际旅行器,即将开始跨时空的奇妙旅程。
而为了对“天眼”的4450块反射面板进行“健康体检”,调试组也确实想到了一个只有科幻作家才敢想的绝妙主意。他们于2017年底开始研制“微重力蜘蛛人”维护方案,试图使用一个直径7.6米的氦气球将作业人员体重减少到反射面板能够承受的范围,使其能够到达任意一块反射面板执行巡检和维护作业。当第一个“微重力蜘蛛人”进入反射面板的时候,那个过程就像是人类登上了一颗从未到达过的行星,小心翼翼地在其表面探索。
2021年4月1日起,全球科学家可以通过在线方式向国家天文台提交观测申请,并于8月起分配观测时间。在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结束57年天文生涯后,中国将世界最大且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面向全球科学界开放,把“中国天眼”拓展出的观察宇宙的视野分享给全世界。这也意味着全球科学家将打破疆域的限制,在同一片天空下仰望苍穹、探索未知,为人类共同的前途与命运而努力。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消息啊。
经历了调试、试运行和正式开放运行后近6000个机时的观测服务积累,目前“中国天眼”运行稳定可靠,灵敏度稳居世界射电望远镜之首,可以有效探索的空间范围远远超过此前最先进的射电望远镜。此后,“中国天眼”也注定将为人类共同的未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而继续用影像的方式全方位记录“天眼”,也将是我作为一名摄影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