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发展格局,既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也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 |
中评社北京6月11日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也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深刻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和特征,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发挥中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进一步催生发展新动能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
经济日报发表国家信息中心魏琪嘉文章认为,从理论发展来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国民经济循环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央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对大型经济体如何破解经济增长的结构性难题、应对复杂变化的国际环境进行的一次重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经济过程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只有经济循环畅通,再生产和经济运行才能正常进行,经济发展才能进入不断提高发展质量的正向螺旋。经济循环畅通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100万亿元,但有效需求不足、结构性错配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入推进的重要因素。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注重解决需求侧方面的问题至关重要。在拥有庞大总量的基础上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其目的在于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进一步提升供给体系与国内需求的匹配程度,找准中国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将扩大内需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从而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从国内各类要素禀赋情况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着眼于进一步提高要素效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的主动选择。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努力,有利于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条件是不断增多的。一是保障供给能力有基础。中国拥有最完整的工业供应体系,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生产基础扎实。制造业总量规模不断攀升,稳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产业链、供应链有弹性、有韧性,具备了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基本条件。二是需求潜力有后劲。中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数字背后蕴含的消费潜力是巨大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也为新基建、农田水利建设、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优化等有效投资提供了“用武之地”。三是人力资本充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培养了3亿多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和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绝对规模居世界第一位。构建新发展格局,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要用好中国经济纵深广阔的优势,使要素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充分发挥,为高质量发展释放巨大而持久的动能。
从国际经济形势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更好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全球市场收缩趋势较为明显。受单边主义、逆全球化、疫情冲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受到冲击。“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时而制”,新矛盾新挑战要求我们及时调整经济增长依循的传统路径,有效对冲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对国内经济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就必须要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通过强化开放合作,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不断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一方面,通过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吸引国际优质要素资源,深度融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另一方面,要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的本土化建设,形成比例合适、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的产业体系,保持制造业传统优势,加快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提升产业韧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