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周恩来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1956年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又在总纲中强调:“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后来又把“科学文化现代化”表述为“科学技术现代化”。1963年周恩来同志提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同志始终把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制度联系起来,他指出: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这就又回到是坚持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来了。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就比较明确和具体地表述了“三步走”战略。党的十四大报告强调了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的目标。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这是在党代会报告中第一次对第二步目标进行了延伸表述。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强调“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二〇一〇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可见,这对第二步目标进行了丰富,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且,是作为一个阶段来表述的。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明确指出:我们已经朝着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可见,目标越来越明确,在实践中也越来越丰富完善。这也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实践和理论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此作了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且,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际出发,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提出两个阶段的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实际上是把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提前了15年,并规划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过程的集合,过程发展是有阶段的。实践证明,对不同阶段认识越清晰,我们的任务才会更明确。
新发展阶段是向更高阶段迈进的阶段
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阶段,也必然迈向更高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新时代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来认识。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进入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从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来认识理解;要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个“根”和“魂”上,深刻把握共同富裕的经济内涵和政治要求;要从问题导向出发,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高质量上下功夫;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敢于面对发展中的复杂问题和矛盾,尊重、利用规律,不断增强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起来的意识,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就要求我们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加强改革前瞻性研究,把握矛盾运动规律,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既是我们认识为何发展、为谁发展、如何发展、靠谁发展的世界观,也是指导我们做好具体工作的方法论。
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继续把握好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联系,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新特点新任务,紧扣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紧盯解决突出问题,提高改革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使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这是责任和要求,更是使命和担当。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充分发挥在推动发展上的强大的政治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路上,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