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1月9日电/据羊城晚报发文,自从共同富裕被推到“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日程以来,包括理论界、学术界、企业界等在内的社会各界发出了热烈而积极的反响,但也出现了一些非正常的理论思考,进而形成了认识上的误区。因此,理清关于共同富裕的观点,警惕和纠正认识误区,对于推进我省更好地走共同富裕道路,把党的决策细化在有关工作当中,非常有必要。
一、对共同富裕的阶段发展存在超前论认识误区
围绕我国是否进入了推进共同富裕的发展阶段,存在超前论的认识误区。超前论认为,我国还没有进入到将共同富裕作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而推行这一任务的实践是一种超前行为。为何会存在这一观点?其理由是认为尚缺乏一系列判断是否进入全面实现共同富裕阶段的事实和数据支持,认为总体富裕程度是否达到需要平均分配的程度还不确定。对这一类问题的回应需要从整体局势上进行判断。
从收入差距来看,中国近年来基尼系数和高低收入比仍处于较高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增速落后于高低收入群体,高收入户与中间群体差距扩大,这些都是需要警惕的信号。从社会形势来看,中国老龄化少子化加速到来,人口红利渐远,劳动力稀缺、资本过剩的逆转出现,收入差距过大导致社会不稳定性因素增多。
从使命来看,共同富裕,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推动共同富裕迈向更为实质性发展阶段的到来是尊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判断,既不超前,也不滞后,是对过去一百年成就的肯定和对未来发展蓝图着力点的开启。<nextpage>
二、对共同富裕的政策行动存在僵化论认识误区
围绕我国对于推进共同富裕的行动,存在僵化论的认识误区。僵化论有两种认识,一种是政策僵化论,认为当下所提的共同富裕与往年提的共同富裕类似,只是“年年都提,平平无奇”的政策口号;一种是行动僵化论,认为当下开展的一系列政策是一种“运动式共同富裕”,是一阵风。这两种认识,都是用停滞而非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共同富裕。
对待共同富裕要从过程的视角来看,要从不同阶段发生的结构性变化背景来看。共同富裕是动态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共同富裕作为终极目标之一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我国发展富强的目标,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 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进入新时代,共同富裕作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被“更加注重”。浙江省先行先试,开启了为全国其他地方促进共同富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之责。从这一动态的发展过程来看,共同富裕的目标是递进发展的;共同富裕的推进也不是运动式的,而是积累促进的。共同富裕在中国实现现代化过程中被不断地、逐步地解决着。应该充分认识到共同富裕处于不断发展的这个历史事实,意识到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推进是中华民族踏上新征程的历史必然。
三、 对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存在片面论认识误区
围绕我国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上,存在各类片面性的认识误区。其一,片面认为共同富裕就是消灭富裕,就是“杀富济贫”。一听说我国要推进共同富裕,就以为是要把“打土豪”的钱分给每个人,梦想着以按需分配的方式,不劳而获地接受国家分配。
计划经济时代的惨痛教训是深刻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如果简单地采取“均贫富”,社会发展进步就会失去动力。新时代的共同富裕应该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有差别的共同富裕。那种认为通过“短平快”方式能实现“共同富裕”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这反而会吞噬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基础,有违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nextpage>
其二,片面认为共同富裕就是削弱市场经济。将共同富裕曲解为削弱市场经济,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也不符合中国发展的具体实践。市场机制具有优化资源配置、激励创新、提高经济效率和发展质量、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优势,可以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以及规范培训机构的举措,幷非否定市场经济的行为,而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不能片面看待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而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续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把“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两件事情办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四、对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存在孤立论认识误区
有一种观点,孤立地将共同富裕仅视为经济上的富裕或者收入差距的缩小。而从内在体系来看,共同富裕的内涵不仅仅是经济上富裕了,分配制度细化了,也包含了公平、正义、民主、法治、效率、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生产力提高、自我解放等内容。从发展方向来看,共同富裕不仅是发展的,而且是共享的与可持续的。共享意味着对人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可持续意味着发展要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从实现要素来看,共同富裕需要实现社会环境体系与自然环境体系、生产体系与再生产体系之间的均衡发展, 包括高质量经济发展、高水平治理、环境可持续承载等;从指标内容来看,它包括反映我国发展总体水平的基础指标,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及制度,也包括用于反映差距存在与消除的核心指标, 包括收入差距、地区差距与社会保障,也包括用于反映与国际水平比较的辅助指标,包括发展水平与人的感受;从代际维度上看,共同富裕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能以牺牲环境质量、破坏自然资源和后一代人的利益为代价。共同富裕的各个维度的子内容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不能孤立地看共同富裕,要用综合性的视角,把共同富裕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nextpage>
五、对共同富裕与世界的联系存在移植论与封闭论认识误区
对如何从世界层面认识共同富裕,存在移植论与封闭论的认识误区。移植论认为中国追求的共同富裕其实是西方的福利国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西方国家的福利政治,目的是通过增进国民福利来调整财富关系,遮盖阶级矛盾。然而,这种作为化解资本主义国家统治危机的福利政治幷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全民富裕。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反而致使其社会政治经济多重危机不断爆发。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与西方福利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在于: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幷不是发展的终点,而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个重大步骤;而西方的福利社会,永远也不可能通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它不单单是社会政策是否合理,而是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劳动创造幸福。共同富裕绝对不是等靠要,要避免福利国家的陷阱。
封闭论则一味地排外,将共同富裕的视野只定格在自己本国圈子,只考虑本地发展、本地富裕,不顾及世界发展,不顾及与外部的衔接。一方面,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和平的周边环境。要实现共同富裕,不能靠闭关锁国,只有持续对外开放,谨慎处理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保持顺畅的国际贸易体系,不断开拓新的海外市场,把我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结合起来,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具有世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希望和平发展的世界人民也纳入到新时代共同富裕中来,扩大了共同富裕的主体外延, 打破了意识形态和制度的限制。
只有从政治高度认识共同富裕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意识到共同富裕对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的意义,时刻注意防范和纠正共同富裕的超前论、僵化论、片面论、孤立论、移植论和封闭论等认识误区,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履行职责,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迈向更高水平。
(作者:郑姝莉 作者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精神文明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