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激发数字经济潜力 赋能稳就业保就业
http://www.CRNTT.com   2022-09-28 08:54:12


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中评社北京9月28日电/就业是民生之本,居“六稳六保”之首,体现其在中国全局工作中的重要位置。随着技术变革不断加深,数字经济推动了新就业形态的出现和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产业的持续发展为劳动力市场注入新活力,赋予就业新动能。在疫情冲击下,继续稳定和扩大就业,就要在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的指导下,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激发市场活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人民美好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顺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就业模式

  工人日报发表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抗私文章介绍,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9.2万亿元,增速9.7%,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的3倍,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疫情下,实体经济受到影响,就业压力增大,但数字经济领域的就业岗位依旧呈高速增长态势。因此,激发数字经济对稳经济、保就业的潜力,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数字技术与各行业的融合,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网络购物、网课、视频直播等新的生活方式普及,催生了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新职业,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平台化、无雇主、无组织、碎片化就业等新特点。应深刻认识数字经济发展将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带来的长期影响,积极顺应数字经济的就业模式。一方面,政府要鼓励就业、保障就业,尤其是要支持新职业领域的就业。二是要降低互联网使用成本,提高网络访问速度和稳定性,提升互联网普及和使用效率。充分利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发展带来的就业创造效应,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生活深度融合,减少因数字鸿沟带来的就业与收入差异。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进一步巩固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红利。

  调动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就业差别性带动作用

  文章分析,经济水平、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区域差异,使数字经济对劳动就业的提振效果也存在区域差异。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13个省市的数字经济规模已超过万亿,且区位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圈,而西北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因此,要释放数字经济就业新红利,必须深刻认识不同区域、经济圈的区位优势,进行有效的就业政策差别性布局,发挥地区吸纳就业优势,并在此基础上缩小由于数字经济发展程度不均衡带来的就业不公平性。

  一是要进行差别性就业政策布局。对数字经济发展较弱的地区采取一定的政策和资金倾斜扶持,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第三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民营经济、小微企业的平台化发展,从而创造更多新岗位,带动吸纳就业。在数字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要深入挖掘其产业特性与发展动能,就业政策应侧重对第三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就业创造与就业吸纳,并推动制造业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以此增强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拓展就业空间,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二是要合理保障劳动力流动。在全国统一大市场意见的指导下,健全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人才跨区域顺畅流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行多层次户籍制度改革,对不同城市区域的流动人口落户要求制定具体规则,消除阻碍劳动力地区流动的制度性阻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社保缴费分摊制度、劳动权益与工作福利等作出全方位保障;充分发挥互联网就业信息平台作用,为就业人群提供更便捷、精准的就业搜寻方式。三是要更加重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平衡差距,拓展数字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努力缩小由于区域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导致的就业差异。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