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月3日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
记者近期在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的部分企业调研发现,一些事关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央企依托深厚的科技创新实力,在不少关键领域破解了“卡脖子”难题,节省了大量成本。但受科研投入吃紧、高端人才不足等影响,一些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和原始创新的压力仍然较大。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屡填国内空白
严冬的东北松嫩平原,一处高耸的井架下,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员正操作钻机,打向数千米深的地下。2022年油田攻克了2.0版表面活性剂核心技术,预计可提高采收率3%以上。大庆油田瞄准打造“石油科技王国”,迄今3次问鼎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累计取得国家级科技成果百余项。
总体上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完成过国家很多重点工程和任务,研发的重大技术装备屡屡填补国内空白——记者采访的企业有此共同特点。近年来,这些企业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市场需求,加快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模式转型。
坚持自主创新,意味着要在“从0到1”的“播种子”环节开始,通过持续投入夯实科技创新根基。“我们正在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覃大清说。作为我国最早组建的船舶动力装置、电力驱动设备研制基地,哈电集团2021年在白鹤滩水电站项目中攻克世界性技术壁垒,让水电装备制造进入百万千瓦机组“无人区”。近年来无论处于发展黄金期,还是行业形势低迷时,哈电都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十三五”时期累计科技投入达70多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