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建构数字时代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
http://www.CRNTT.com   2023-05-22 08:49:33


 
  数字时代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路径

  加快建构数字时代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需要紧紧围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等层面的核心内容协同推进。

  在学科层面,积极运用数字技术革命的前沿成果,探索数字时代公共管理研究的新范式。范式是学科体系构建的基础。建构数字时代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在传统公共管理学科体系中广泛融合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知识与方法,通过理论与工具的迭代融合,探寻数字时代公共管理研究的新领域、新议题、新方法。例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显着改变公共管理的研究领域,或在以往公共管理关于组织、资源与政策的讨论中,新增关于数据治理、数据与组织交互、人机互动等新议题;自然语言学习、深度神经网络、多智能体仿真等将显着改变公共管理研究能力,对政策文本、公共话语、微观博弈过程等复杂素材和场景实现精准刻画,这将大大扩展公共管理研究的议题丰富性和场域多元性;人工智能生成式大模型的应用,可能让数字技术超越其工具属性成为治理主体,为数字时代公共管理开辟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学术层面,倡导和激励有组织的公共管理研究,充分结合当下中国日新月异的公共管理实践,推动概念、理论和方法创新。范式革命的最终体现在学术体系革新。概念、理论和方法是学术研究和学术体系的基本组成单位。建构数字时代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充分认识到当下及未来公共管理实践的超复杂性与多样性,尤其是数字技术与公共管理的深度融合,带来了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数字空间组成的复杂场景,也带来了个体、组织、数据等多元主体关系的复杂交织。这些颠覆性改变将触发哲学思想、科学理论、工程设计等多维度、多层次的全新研究需要。因此,亟须在公共管理研究领域推动建立有组织的科研模式,通过培育创新团队、建设基础理论研究基地等,探索公共管理的理论创新和工具方法创新。同时,引入工程思维,探索公共管理工程实验室等科学理论与应用实践的衔接平台,推动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

  在话语层面,深入挖掘中国公共管理的原创性完整性叙述,面向全人类、面向未来讲好中国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在严格意义上,中国自主公共管理知识体系并不能狭义地理解为中国的公共管理知识,而是公共管理知识的中国类型。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建立在全球公共管理普遍知识之中。因此,建构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需要深入中国公共管理的当下与历史实践,挖掘其中体现主体性、本土性的中国概念,形成关于中国公共管理的原创性完整性叙事;同时,需要基于现代传播方式,充分考虑数字时代的发展态势,形成面向全人类、面向未来的公共管理自主话语体系。当然,这些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理论阵地的建立与拓展,以及传播模态的更新与完善。为此,需要积极建设和发展中国公共管理期刊以及公共管理学术组织,提升基于本国语言与话语的理论建构和学术创新能力,更好地在国际上形成中国公共管理的理论阵地;另一方面,充分结合数字时代传播的新特征,积极运用AR、VR等新技术,构建虚拟互动的多模态传播形式,让公共管理知识的中国类型更好地融入乃至引领全球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建构数字时代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还需要建立和完善中国公共管理案例库、数据库,推动本土化教材体系建设,并结合数字时代新特征,优化公共管理人才的全生命周期自主培养体系。教材自主是推动学科自主、学术自主、话语自主的基础性工作。建构数字时代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需要深入挖掘数字治理方面具有原创性、引领性的前沿案例,同时,建设一系列具有实践与理论重要性,且体现数字时代中国公共管理实践特征的数据库,为公共管理自主教材体系建设提供优质、丰富的素材资源。在自主教材体系的基础上,着力打造政产社学研多元参与的开放式公共管理教育平台,推动公共管理育人方式从知识型教育向理论型、实践型、创新型并重的教育模式转变;坚持适应时代与引领时代的标准,形成基于中国公共管理实践需要的人才培养链,将经典理论、当下需求和未来引领的内容充分融入全周期人才培养过程之中,为数字时代公共管理实践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

  数字时代的到来犹如一场壮丽日出,一下子照亮了新世界的形象。数字时代的公共管理将是型塑这个时代特征的重要变量。当代中国的数字发展,提供了建构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它的加快推进与成功确立,将为中国当下及未来的发展与治理,为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更大成功提供重要支撑,也将成为数字时代中国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支点,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郁建兴(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黄飙(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秘书长)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