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方面富有示范作用 |
|
中评社╱题:“福建模式”对探索“两制”台湾方案的效应分析 作者:陈先才(厦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南强重点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昆福(厦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生
【摘要】在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进程中,与台湾关系密切的福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福建模式”。在经济、社会及文化融合方面探索出较具开创性、示范性的实践路径。闽台深度融合让在闽台胞的“家园认同”“文化共同体”意识不断厚实。由于福建在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中具有比较优势,闽台深度融合夯实了台湾方案的“闽台社会基础”,而先行先试及示范效应也进一步开拓两岸治理体系新路径。基于此,两岸融合的“福建模式”对台湾方案探索产生了极具正面的效用。其“融合统一路径”强化台湾方案顶层设计的适切性,制度创新安排丰富台湾方案治理实践的新思路,而融合发展凸显的两岸性为探索台湾方案提供了新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1〕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是通向和平统一的重要途径,是造福两岸同胞的康庄大道,需要凝聚两岸同胞力量共同推进。我们要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密切两岸交流合作,拉紧两岸情感纽带和利益联结,增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铸牢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厚植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2〕在“两制”台湾方案的探索过程中,与台湾有着丰厚历史渊源及现实经济、社会、文化连结的福建,其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总结,福建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过程中累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形成区隔性较强、特色鲜明的“福建模式”。对于进一步丰富“两制”台湾方案探索的新思路与提供治理实践的新路径,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及借鉴意义。
一、福建在两岸融合发展中的模式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考察期间强调,“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3〕目前,福建正在既有的融合发展经验上,有条不紊、紧锣密鼓地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不断探索两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在推进对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取得了不少阶段性成效,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经验总结与进一步的开拓创新。可以说,在对台政策措施先行先试、开拓创新等方面,福建走在了大陆的前列,并形成了模式效应。
(一)经济融合路径深具开创性,模式创新样板效应凸显
积极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4〕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路径与目标。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福建率大陆之先在推动两岸经贸、金融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方面,推出了不少具有开创性的举措。这些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合作模式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成为大陆不少地区开展对台交流与合作的典范和取经对象。“福建模式”不但可推广及可复制,而且对于推动两岸融合发展早已产生了阶段性的深远影响。台胞台企到福建投资创业,事实上远早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台商登陆投资潮,可以说开创了及拉开了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先河与序幕。1981年7月,第一家落户大陆的台资企业,便选址在福建诏安,在两岸经贸互动历程中具有高度的开创性及指标意义。而大陆最早、最大的台商投资区同样也落地在福建。1989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厦门杏林、海沧及福州马尾设立台商投资区。〔5〕值得一提的是,对厦门海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901”工程虽因故搁浅,但被认为“促成了第一波台商赴大陆投资的热潮”“开创了两岸共同开发、共同谋划、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收益的交流合作新模式”。〔6〕可见,福建在开启两岸经贸交流与产业合作伊始,便十分注重合作的双向性、交互性及协同性。
在推进两岸经贸交流与产业合作过程中,首创性成为了“福建模式”的鲜明特征,这也是福建先行先试的典型表征。从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全岛性对台招商投资区、两岸农业合作经贸活动及农业合作试验区、赴台投资、台胞申办个体工商户、台商独资企业、两岸产业合作、两岸上市公司幷购、对台投资保险保单、台湾金融机构直接入股大陆银行到“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提供授信担保支持,生技和医疗健康类对台经贸合作载体平台创建,再到两岸合资证券公司成立,以及企业新台币账户落地等等,福建均为率先推动和首先实行。通过不断引领诸多新领域的改革试水,累积幷总结经验,取得了不俗的成效。福建在推动和深化两岸经济融合方面,开创了新方式、新路径及新模式。
除了先行先试,在“福建模式”中规模效应也是重要面向。在赴台投资企业数与投资规模,以及吸引台湾百大企业到闽投资等方面,福建均处于大陆领先地位。而闽台不少经贸交流合作项目在两岸合作中经常是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比如,由两岸共同出资于1995年11月设立的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是海峡两岸最大的汽车工业合资项目。〔7〕1997年9月,福州、漳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获准设立,是国家批准的第一个以促进海峡两岸农业经贸发展、扩大农业合作的试验区,并于2005年扩大到福建全省范围,〔8〕成为大陆目前最大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开创了两岸农业合作的新模式。2022年12月,历经5年的建设,福建漳州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这是海峡两岸规模最大的石化合作项目,成为海峡两岸石化行业融合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9〕与此同时,位阶层级也是“福建模式”中最显着的特征之一。在福建地域不少两岸合作的项目、自由贸易试验区、台商投资区、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均为国家级。在闽台经贸交流合作中,先行先试、交融互鉴、模式创新及共同发展成为了“福建模式”的亮点。
(二)社会融合全方位推进,“闽台家园认同意识”不断强化
福建在推动闽台社会融合方面做出了不少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对于进一步强化两岸关系的现实连结,提升台胞对大陆社会的认同感及融入感产生了一定的效用,同样累积了不少可复制及可推广的经验总结。为两岸整体的社会融合提供可资参考与借鉴的方式及模式,同时对于进一步探索“两制”台湾方案提供了新思路、新启发及新路径。在推动两岸社会融合方面,福建强化和凸显“第一家园”及“共同生活圈”的概念。以此为遵循吸引台胞扎根福建、融入在地,同时不断加快并深化“厦金”及“榕马”的融合程度,进一步夯实“共同生活圈”,推动福建沿海与台湾外岛的先行融合,进而为推动闽台区域的深度融合做出铺垫。
为加快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福建各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提供台胞台企“同等待遇”的优惠政策措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推福建于2021年1月2日推出的“首批225条在闽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清单”。该清单为在闽台胞台企提供了众多“同等待遇”,在大陆各地众多的优惠政策措施清单中无疑具有典型性。该清单覆盖面广、含金量高,体现了“先行先试,需求优先”的服务理念。其中社会领域有66项,重点体现在衣食住行、就业创业、医保社保、人才待遇、司法服务、参政议政、基层治理等方面;文教领域有17项,重点涵盖了子女就读、招录招考、奖助学金、课题申报、体育活动、文教交流等方面;便利化领域有9项,涉及金融便利、出行便利、就医便利、办证便利、医保核销便利等方面。〔10〕此举,对进一步深化闽台社会融合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政策支持与保障,十分有助于提升和引导在闽台胞的社会融入效能。助力他们调整群际角色定位,从“异乡过客”调适为“融合主体”,进而强化“在地意识”“家园意识”。
在推进两岸社会融合发展过程中,人员互动与往来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与最直接的路径选择。通过极具规模、方便快捷的群际互动,增进彼此间的瞭解与理解,可扩大“重叠共识”消除误解歧见。不断进行关系建构,深化人员社会交融,进而形塑“共同记忆”,强化“共同体意识”。多年来,福建藉助两岸地缘优势,稳步推进与台湾外岛的人员交流,为推动闽台区域融合创造基础性条件。此举成为福建在大陆各个省份中,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中不容小觑的比较优势。早在1992年,福建方面便提出“两马(马尾、马祖)先行,两门(厦门、金门)对开”的构想,即尝试用福建的厦门与金门、马尾与马祖之间的直接通航,来带动两岸“三通”,实现两岸人员直接交往的新突破。〔11〕2001年元月,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地区完成了直接往来首航,为2008年两岸实现全面“三通”积累了宝贵经验。〔12〕据台湾方面陆委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1年至2023年2月,通过搭乘金马“小三通”往返于两岸的两岸民众,人次总计达到2164万3197人次。其中,台湾民众1517万9705人次;大陆民众646万3492人次(见表1)。
便捷的“台海通道”为“一日生活圈”的强化奠定扎实的交通基础。多年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福建不断开辟赴台湾外岛及本岛的新航线,诸如启动海上定期客运航班、高速客滚航运、快货运输滚装航线等,不少都具有指标意义。例如2013年9月,厦门开通赴高雄海上定期航班,这是大陆首条连接高雄的海上定期客运航班〔13〕;同年10月,“海峡号”客滚船也从平潭首航台北〔14〕。2017年12月,平潭开通至台湾快货运输滚装航线,“标志着两岸快货业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将推动平潭成为两岸货物的集散地”。〔15〕而在2019年1月,平潭口岸也开通首条“平潭-高雄”货运直航航线,进一步发挥平潭作为闽台合作交流窗口的重要作用,〔16〕等等。除了平潭及厦门外,福州、泉州也和台湾本岛及外岛不少地方首次开通直航航线,为两岸交流提供便捷通道。这些强化两岸互联互通的重要举措与进展,在推动两岸人员及货运往来的同时,不断夯实闽台社会互动连结的扎实基础。
在推进闽台基础设施联通方面,福建积极推进和金门、马祖的“小四通”,在通水、通电、通气、通桥等方面取得不小的进展。此举,有力地推进并强化了福建与台湾外岛的区域社会融合发展程度,对深化闽台及两岸融合发展具有阶段性的指标意义。比如,泉州晋江及连江黄岐分别于2018年8月和2019年12月向金门及马祖供水,缓解困扰金马多时的用水问题,解决台湾外岛民众的生活难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两岸一家亲、共饮一江水”。2019年10月,两岸专家学者就福州至马祖(榕马)、厦门至金门(厦金)通桥方案等议题展开专门研讨,“厦金大桥”形成比较成熟的初步方案。〔17〕而作为北京至台湾的高速铁路信道的先期工程福平铁路已于2020年12月全线铺轨贯通。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出炉,“京台高速公路”引发不小关注,从大陆联通台湾的重要路段就在福建境内。
(三)文化融合走深走实,“闽台文化共同体”不断厚实
闽台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连结,语言相通、信仰一致、习俗相似、饮食相近、群体性格相仿。台湾地区文化从根本上而言是具有闽台区域特色的中华文化,福建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成为所谓的“台湾文化”的主体,而诸多的民俗信仰,比如清水祖师、观音、关帝、妈祖、保生大帝、哪咤、王爷、玄天上帝、广泽尊王,以及闽南地区十余尊知名乡土神祗的通称应惠灵天等信仰,在台湾十分盛行,岛内不少信俗均可在福建找到溯源。而在构成台湾社会的四大族群当中,闽南族群占据压倒性优势地位,其次是客家族群,这两大群体尤其是闽南族群基本上来自福建。而且超过7成的台湾民众会讲闽南方言,总体带有泉漳融合腔,与厦门腔类似,和闽南人基本上并无沟通障碍。而地域较为狭小的台湾外岛马祖,户籍人口仅有13,000多人。当地民众所操的“马祖话”是闽东话的一种,为广义福州话的分支,和福州市长乐区的长乐话最为接近,同样无碍沟通与交流。
在区域文化及民俗信仰等诸多方面,闽台两地的连结性、密切度及共同性是大陆其它地区难以比拟的。闽台共有共享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朱子文化、闽都文化、端午文化成为两地特有的历史及现实纽带,多年来历经两岸关系风雨与波折,这种深层文化连结的韧性依旧十分强劲。尽管台湾区域文化历经日本殖民统治50年,杂糅了少许外来文化,但从本质上来说,它与福建区域文化事实上属于“区域文化共同体”的范畴。这样的区域文化根基,对于推动闽台文化进一步深化融合,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在开放台湾老兵返乡探亲之前,台中大甲镇澜宫董监事便开启“宗教破冰之旅”,突破台湾当局设置的障碍,渡海前往福建湄洲祖庙进香,幷迎回全台湾第一尊大陆妈祖。〔18〕多年来,闽台的宗亲文化交流一直十分热络,立足于祖地文化及传统地方曲艺民俗的交流不断得到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与融合事实上早已在进行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