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市场的风险性,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的不确定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这些导致了企业真正的科研投入必然小于潜在最优科研投入,进而产学研的融合程度也必然小于最优融合程度。立足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发挥我国企业的主体多元性优势,可以破解这一普遍难题。要充分调动国有企业在产学研过程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也要发挥民营企业作用,多层次整合创新资源。央企要加强对基础研究、非对称技术的科研投入,国企要加强对应用研究、关键技术的科研投入,中小微企业则可以侧重试验开发等环节的科研投入。由此,发挥不同企业主体在产学研过程中的比较优势,与相应的高校及科研院所更加密切合作。
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并不是单方面强调企业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而是在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基础上,推动强强联合、协同攻关。既要吹响企业主导的冲锋号,又要吹响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紧密结合的集结号,集中优质科研和产业资源,推动核心技术研发、孵化和成果转化,形成高水平的产学研一体化。进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之间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支撑,实现知识、资本、人才、商品和信息的最优组合。要摆脱优质企业之间的局部利益,强化企业间合作;要组建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攻关。更好推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广义的协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研联盟。
总之,科技创新需要系统思维,全方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必须要结合中国实际,以国家战略力量为引领,以聚焦产业体系升级为主线,以激发市场主导作用为关键,注重宏观、中观和微观协同推进,不断提升产学研融合深度,全面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