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台湾“厌世代”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路径
http://www.CRNTT.com   2024-12-01 00:29:11


 
  2.世代鸿沟:以“世代冲突”呈现的阶级固化

  “厌世”情感以“世代”为阶级问题的表述,反映了台湾的社会不公现象。由于“厌世”情感是以繁荣的过去与没有未来的当下两个世代时间作为对比,因而“世代”经验的对比或差异往往被表述为“世代冲突”。它传达了两个世代因为经济从发展转为停滞的感受差异,即努力带来成功与努力却低薪的差距。如同刘庭安所描述,“厌世代”青年出生于1990年代,处在台湾经济起飞的末期,毕业后刚好碰上经济不景气,面临着低薪,高昂的房价、物价和通膨。在这种大环境下,“厌世代”要支撑生活就已经很不容易,更别说致富了。而“厌世代”的父母辈,也就是1960-1970年代出生的人,则是台湾最幸运的一代,他们碰上经济起飞的黄金期,随便找的工作都很不错。他们相信幷教育子女,只要认真读书、努力工作,就能过上好日子。然而,当“厌世代”想要复制父母辈的“奋斗史”时,却发现已经行不通了。因为环境越来越艰辛,年轻人努力得不到回报。许多年轻人感叹生错时代,再怎么努力也是枉然。⑪因此,“厌世”情感所呈现的相对感受,意味着努力与成就的不符,尤其是年轻中产劳工劳力的知识水平因教育而提高,但努力却没有带来相符合的待遇与成就。

  “厌世代”所呈现的“世代冲突”,很大程度上源于不同世代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以及社会流动性的降低。上一世代在经济黄金时代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人脉等资源,但这些资源幷未传递给下一代,反而因为阶级固化的存在,使年轻一代难以突破既有的社会阶层。郑亘良指出,这代年轻人的“厌世”是出于“世代”问题,由于上个世代的人掌握了既有的政治与经济资源,“卡在”有资源的位置,所以排除了青年向上流动与带来改变的机会。⑫而经济停滞更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固化,使资源和机会更多地集中在上一世代手中,造成了“厌世代”与老一辈世代之间的对立。然而,父母辈对此幷不能理解,只把年轻人的失败归因于不够努力。其实,“厌世代”的愤怒是对上一代不仅没有反馈社会,更骂年轻人不吃苦而感到愤怒。⑬正是世代之间的不理解造成误会,而误会进一步撕裂世代,从而酝酿冲突,使得现在的年轻世代越来越“厌世”。⑭

  综上可知,世代之间的经济发展的差异、阶级固化以及价值观念冲突交织在一起,使“厌世代”年轻人产生了对生活不抱希望的情绪,而这种疲惫、不安的负面能量逐渐累积,造成了“厌世感”以及“厌世代”的产生。世代对比的厌世主要呈现出无奈与放弃两种情绪,显示了年轻人对父母期望的僵化人生感到厌世,也展现了“厌世代”年轻人对买房结婚生子等“成功”的价值不再苦苦追求,反而可能从放弃中得到安慰,不再奢望困难的成功,就不会再感到挫败或失望。

  3.逃避主义:社会转型期的心态失衡

  “厌世代”的焦虑,外显是低薪和工作贫穷的困境,而深究本质却是对个体存在的深深迷惘。青年之所以感到厌世,其背后隐含了对外界与自身的失望,对未来的迷惘,以及在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面对各种不确定性,产生了一种担心被时代抛下或落入底层的焦虑。而这种情绪转变与社会转型期有关。正如涂尔干提出的社会失范理论,由于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劳动引起社会分工,产业结构产生了重大调整,而道德规范发展没能及时跟上,使正常的社会调节出现故障,最后导致个体缺乏约束性和规范性而心态失衡。⑮因此,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心理容易出现失衡现象,尤其是处于社会利益结构弱势地位的青年群体,更容易因为社会收入差距的加大而产生被剥夺感与不平衡感,也加剧了幸福感的缺失,进而开始对人生前景的不确定性和未来不可预期产生了身份的焦虑感。

  厌世青年之所以困难重重,与台湾社会的艰难转型有着密切关联。台湾社会经历了从经济高速发展到经济停滞的过程,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着经济发展停滞与结构固化的窘境,社会各阶层分化日益加剧,使得青年群体难以突破社会阶级与上升通道的瓶颈,导致社会阶层的相对固化。因此,他们对奋斗性价比降低而感到失望,产生了失落感、相对被剥夺感和不公平感,令正处于适婚、就业、购房购车以及实现理想阶段的青年倍感焦虑、迷茫和无助,进而产生逃避现实、追求低欲望生活的倾向。此即青年“厌世”的深层心理动因。

  四、“厌世代”的破解之策

  破解青年厌世困局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分配与发展的协同,以及加强青年自身的心态调节等方面,为青年创造更加公平与包容的社会发展环境,以摆脱厌世困局。

  1.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破解经济发展困局

  当代青年最核心的生存难题在于低薪,而造成低薪的主因是产业结构问题。吴承纮曾指出,台湾青年的低薪困境源自在不当的产业政策下无法顺利扩张盈利的中小企业。因为内需与消费不足、中小企业衰退,再加上产业无法成功升级,“GDP没有成长,所以你薪水当然上不来。”⑯因此,产业升级转型才是真正解决低薪问题的关键因素。至于如何让产业顺利转型,新科“立委”余宛如强调,产业转型的第一要务在于松绑各项法规,只要法规可以松绑,就可以“有青年因此找到舞台成为创业模范”,重点是要为青年创造舞台,让他们看到“未来的机会”。⑰

  为协助企业转型升级,台湾“国发会”自2017年10月起,推动法规松绑工作,构建有利产业发展之法规环境。然而,企业转型升级幷非短期内可以完成,还需要众多企业经营者的配合与支持。如今不少中小企业者面对经营的困境,不是选择结束营业,就是干脆炒地皮,或者选择到岛外寻求更低廉的劳动力,很少人会愿意冒险投注时间金钱在研发以求转型和升级。因此尽管有政策支持,但真正利用政策来转型的企业幷不多。再加之,近年来民进党政客醉心于选举和巩固权力,为了尽快出“成绩”,净做一些短平快的项目,那些需要时间沉淀才会见效的发展规划都不碰,于是岛内“五缺”“七缺”等问题愈发严重,发展受阻,错失了经济整合与升级的机会。⑱很明显,企业必须负担一部分转型升级的责任,但政府缺乏整体的经济战略,导致长达二十年的薪资停滞,也难辞其咎。未来,政府和企业都要努力前瞻,让青年看到未来。

  2.实现分配与发展协同,寻求世代理解与共容

  破解“厌世”情绪的关键在于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但现阶段的台湾分配不均和世代之间的差异持续恶化,许多厌世青年认为自身处于“世代不正义”和“分配不正义”之中。在他们看来,“世代不正义”表现在既有的经济体制、福利制度等在青年世代与老年世代制造了不公平的财富转移,将现有的债务、福利支出等加诸青年世代之上。而“分配不正义”的表现除了再次分配独厚老年世代之外,还包括社会的初次分配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导致贫富分化、阶级分化严重,青年群体因此缺乏向上流动的空间和渠道,不得不沦为“穷忙族”,成为“厌世代”。⑲这两个正义诉求是相互关联的,共同构成了台湾青年群体对社会正义的期望和追求。

  从短期来看,台湾青年世代的“世代不正义”和“分配不正义”,通常的解决方案是通过税收调节、增减福利等方式来调整世代分配。但多年来经济衰退导致财政收支陷入困境,同时“劳基法”修订上的亲资立场也引发了分配不正义的批判,青年的正义期待很快转化为失望。因此,要根本上解决青年所面临的“不正义”,需要破解台湾的发展困局,不仅要增强台湾市场与外界市场的交流整合,扩大台湾经济的发展空间,还要扩大青年群体的发展空间,鼓励青年跨界跨区域创业。

  当然,“厌世代”所面临的困境,也来自世代间的不瞭解。他们因为思考与生活方式不被瞭解,常被扣上“草莓族”“啃老族”等帽子,而扣帽子的人往往是用自己习惯的价值观去评判,完全忽略这个世界已和他们所习惯的世界大不相同。比如掌握资源权力的世代总喜欢拿“没有不景气,只有不争气”来责难“厌世代”,认为他们不努力、不思进取,所以才会落到低薪的境地,完全不思考时代已截然不同。这种不理解容易引发青年的愤怒与不满。因此,世代之间更需要包容、理解与合作。2018年,联合报愿景工程举办“世代共容:理解与沟通”专题讲座,就是希望促进世代之间的理解和沟通,相信世代共好,“厌世代”也能翻转社会。

  3.学会自我调适,缓解厌世情绪

  “厌世代”所面临困境的症结点,短期内靠政府处理和解决幷不容易。因此,厌世青年要学会适应新环境和自我心理调适。“厌世”的情绪很大一部分是源自对未来的迷惘,以及在社会快速变革下,担心被时代抛下或落于底层的焦虑。然而,长期根植于东亚社会的考名校、找体面且高薪的工作、买车买房等“成功标准”,也不断加重当代青年的仿徨感。针对改善焦虑感,心理学大师罗洛·梅曾提出,首先要学会坦然面对产生焦虑的情境,承认自己的不安。接着探索焦虑产生的原因,即个人所认同的哪种价值观面临冲突,以及这种冲突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最终,重新安排自己的目标,负责且务实地逐步达成这些目标。⑳如此,既可以改善焦虑感,迷茫和仿徨感也会随之迎刃而解。

  身处转型期与结构困境中的厌世青年,如能学会自我调适心理,提升内心的力量,亦可突破厌世感。而在这样厌世的社会氛围下,仍有一群年轻人坚持创作,利用厌世商机顺势获得发展,例如靠画厌世插图爆红的“厌世姬”,以创作厌世词曲风格着称的独立乐团如“草东没有派对”“康士坦的变化球”“好乐团”等,还有将厌世情感投入经济生产,例如经营民宿、咖啡厅,乃至创造各式各样的“疗愈系”文创产品,企图从有温度的故事与情感中发掘商机,以故事交换感情,寻求附加价值,找到立足之地。而这些机会正是“厌世代”通过自我心理调适,化危机为转机,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从而顺利“脱鲁”(脱离鲁蛇行列)。 

  五、结语

  每一种社会现象都有深厚的经济基础,也是一定时代演化的产物。“厌世代”标签的出现幷非偶然,它是阶段性社会矛盾下青年群体心态的一种反映。以情感状态来看,带着一种消极悲观、疲惫无力、绝望、对未来迷惘的负面压力感。实际上,这是经济高速发展过后出现的一种低欲望状态,是一种“求而不得便放弃”的状态。这种低欲望的倾向有一定的客观性,也可以作为时代脉络之下的合理选择,但这样的状态不宜持续太久,否则年轻人会错失很多成长和发展的机会,而社会的创新与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这样的时代当中,走出舒适区幷结合兴趣去探索和发展自己十分重要。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台湾厌世青年除了兼职多份工作外,还可以前往大陆来体验不同于岛内单一的就业环境,也许大陆的工作机会可以帮助青年打破穷忙的现状,从而在两岸融合发展大潮中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

  注释:

  ①魏莨伊,厌世热门字“数据森林”告诉你[N],联合报,2017-11-11.

  ②吴承纮,厌世代:低薪、贫穷与看不见的未来[M],新北市:月熊出版,2017.

  ③林慧慈,当厌世取代小确幸,献给“鲁蛇”们的一堂课[J],换日线,2018(08):60-63.

  ④王智明,“厌世”:感觉、话语和政治[J],台湾社会研究季刊,2020(116):257-265.

  ⑤⑫郑亘良,看不见未来:台湾“厌世代”的世代情感初探[J],文化研究,2021(32):362-383.

  ⑥张智琦,小感伤与“大”拒斥:台湾年轻诗人的“废郁诗”[J],台湾社会研究季刊,2020(116):267-290.

  ⑦POPDAILY,社畜总有七天不想工作!27句上班厌世戳心语录![EB/OL],(2023-02-07)[2024-09-16],https://popdaily.com/my/article/255874.

  ⑧“政大厌世阵线”脸书帖文[EB/OL],(2019-02-25)[2024-09-15],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id=100064869753655&story_fbid=826911974310806.

  ⑨“中华民国”统计资讯网,2013-2023年人力资源调查统计年报[EB/OL],[2024-09-15],https://www.stat.gov.tw/News.aspx?n=4001&sms=11516.

  ⑩台湾yes123求职网,青年劳工甘苦谈与人生梦想调查[EB/OL],(2024-03-29)[2024-09-15],https://www.yes123.com.tw/admin/white_paper/article.asp?id=20240329113832.

  ⑪刘庭安,生错时代,再怎么努力也是枉然?我们除了愤怒和厌世,还能怎么过好这一生?[J],换日线,2018(08):64-66.

  ⑬林秀姿,蔡佩蓉,厌世姬:不要再说年轻人不努力[N],联合晚报,2018-04-04.

  ⑭同②,2017:10.

  ⑮(法)埃米尔·涂尔干着;渠东译,社会分工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⑯同②,2017:134.

  ⑰同②,2017:143-147.

  ⑱日月谭天:“Z世代”变“厌世代”岛内青年希望何在?[EB/OL],(2023-07-28)[2024-09-16],https://news.cctv.com/2023/07/28/ARTIg5bSebg9LWA8jyNvOjG9230728.shtml.

  ⑲王鹤亭,“鲁蛇世代”:台湾地区青年的生存困境与发展前景[J],当代青年研究,2021(02):116-121.

  ⑳(美)罗洛·梅着;朱侃如译,焦虑的意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01-305.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10月号,总第322期,P23-31)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