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民族认同的挑战
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大陆各省移民大量涌入台湾,极大地影响并融入了台湾社会,被称为外省人,最终与先住民(原住民)、闽南人与客家人(合称本省人)共同构成了台湾现代社会的四大族群。这便被“台独”势力利用来建构“台湾认同”,用民主、自由、多元化来引导“去中国化”,以消除国民党政权的表面现象来掩盖“台独”的实质。民进党此时的出现正契合了台湾民众对自由和民主的向往,凭藉“台湾前途由台湾全体住民决定”的主张赢得台湾民众的支持。
除此之外,台湾青年世代在民调中显示出来的中华民族认同感较其他年龄段低,究其原因是台湾青年出生于台湾由威权政体向民主政体转变的时期,在民主化与自由化进程中深受“台独”势力刻意营造的分离意识的影响,且从小接受篡改后的历史教科书对于中国历史瞭解较少,由此可能对大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疏离感。对大陆瞭解较少使其蒙蔽在“台独”势力编造的谎言中,存在“大陆要吞并台湾”、“打压台湾”、“绝对不能谈判”等刻板印象,对于两岸同胞的融合发展十分不利,这便可以解释前文中“去中国化”运动为何产生影响。
3. 制度认同的挑战
除“文化台独”外,民进党当局惯用各种制度手段阻碍两岸正常交往,于2019年修订通过“反渗透法”、“国安五法”来阻碍两岸交往;2020年蔡英文再次当选后更进一步导致两岸关系的下滑,2020年2月单方面暂停两岸的“小三通”,大面积取消两岸直航航点。9月陆委会针对海峡论坛提出“三禁止”来阻碍两岸民间交往。赖清德上台后的两岸政治定位较蔡英文更加激进,公然宣称自己是“务实台独工作者”的他,继续试图将台湾问题国际化甚至挑战“法理台独”红线。打着“自由民主”的口号实行“台独”政策,支持政治化台湾媒体对大陆进行抹黑,尤其今年就职演讲中公然宣扬“两国论”鼓吹两岸互不隶属、污蔑大陆是“全球和平稳定最大的战略挑战”,企图欺骗台湾同胞、误导国际社会,谋取个人和民进党内部的政治经济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