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社会教育的大课堂”
陈嘉庚先生的孙辈后人,陈六使、陈文确、曾江水、唐裕等新加坡侨领的后人,20多年专注收集侨史文物的新加坡华人陈来华……华侨博物院的侨界“朋友圈”既联络着许多老朋友,也一直在结交新朋友。
陈嘉庚先生长孙、新加坡华人陈立人已经习惯了每次到厦门,都到华侨博物院走一走。“这么多年,我帮忙运到华侨博物院的资料和藏品差不多有10个集装箱喽。”陈立人笑着说,“1961年,我的父亲到北京看望祖父时,就带了一些新加坡华侨华人相关的老物件回国,捐赠给华侨博物院。这些年来,我们家族的亲人捐赠了家中的许多藏品,我也动员许多朋友将父辈有文化价值的东西捐给博物院,还协助新加坡侨界与博物院联络、运输藏品。对海外华侨华人来说,把父辈的东西捐给祖(籍)国的博物院,是一种怀念父辈的方式,也能把住在国华侨华人的文化风貌展示给祖(籍)国的同胞。”
“不管是捐赠文物资料的整理、家族资料的核对,华侨博物院的大小事情,只要他能帮忙,总是尽心尽力。”钟志诚回忆与陈立人的来往,“之前,在杨松鹤的帮助下,新加坡福建会馆捐赠了一批天福宫珍贵文物,装了整整几车,先是存放在立人先生的家里,再由立人先生联系船运送到华侨博物院。之后很多天,他的家里依然散发着天福宫供桌的香火味。”
林翠茹介绍,华侨博物院的大部分文物,由海外华侨华人和归侨主动捐赠,有零散赠送的,有将自己长期收集的或者侨团保存的文物集齐一整个集装箱运来的,也有博物院到外地或者侨乡征集的。有时一次征集到上千件文物,有时一件文物的征集就耗费一年的时间。“华侨博物院的每一件馆藏文物都来之不易。”
如今,华侨博物院致力于让珍藏文物焕发更强的生命力。策划“存史启智——陈嘉庚社会教育理念与华侨博物院”专题展览,与北京、云南、广西等多地博物馆联合办展,与厦门市中小学联合举办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奔赴基层乡村开展科普讲堂、手工制作、科普巡展活动,培养厦门外国语学校等中学学生担任外语讲解员……华侨博物院的“朋友圈”正从侨界拓展到更广阔的公众中。
“华侨博物院的办院宗旨是帮助国内人民对华侨、侨居地人民的风土人情有更好的瞭解,促进我国与华侨、侨居国的文化交流。我们也在不断创新社会教育模式,将博物馆教育与社会教育无缝衔接,让博物馆成为社会教育的大课堂。”钟志诚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