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月14日电/网评:护好“行驶中”的个人信息安全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金 歆
要更加强调“数据最小化”原则,即只收集实现特定功能所必需的数据,及时应对新出现的安全风险和挑战
问车载人工智能机器人,过去一个月车辆到过何处,答案一清二楚;车辆发生事故,车企能比车主更早获取行车记录视频;车刚开了3000公里,就接到4S店电话,“您的车已经行驶了3000公里,该去进行首次保养了”……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日益驶入日常生活,不少人碰到过这样的场景。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网联汽车正逐步成为汽车行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发展方向。这类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实时收集大量的用户数据,包括位置信息、行驶轨迹、消费习惯等。一些车主反映,个别汽车存在过度或者超出用户授权收集信息的行为。现实中,还有数据因车企技术漏洞或管理疏忽发生泄露,被企业、第三方机构用于商业分析、广告推送等,甚至被不法分子用于非法活动,乃至危害国家安全。
智能网联汽车收集的用户信息数据,为智能辅助驾驶、人车互联等提供了数据基础,成为优化产品性能、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资源。正因此,更要及时规范车企行为,避免其“野蛮生长”,让智能网联汽车的数据收集使用真正向上向善,成为行业发展的“助力”而非“阻力”。
对个人信息的越权收集或泄露,本质上是车企对自身数据权力的滥用。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给数据权力划清界限。其实,针对智能网联汽车使用中的数据、个人信息保护,国家已经出台了法律法规。但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对于这一新兴领域针对性不强,难以全面覆盖收集、存储、使用诸环节;《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等又面临着位阶不高、规定滞后等问题。因此,应总结目前的智能网联汽车隐私保护制度,及时依据技术变革加以更新,适时上升为法律或行政法规。同时在内容上要更加强调“数据最小化”原则,即只收集实现特定功能所必需的数据,及时应对新出现的安全风险和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