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多措并举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
http://www.CRNTT.com   2022-05-11 09:23:46


  中评社北京5月11日电/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国有经济发展的重要部署和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简称“五力”)。“五力”目标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国有经济发展的定位和要求,体现了新时代国有经济的使命和功能定位,而创新力是“五力”目标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如何从理论上理解国有经济的“五力”目标体系,国有经济的创新力与竞争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内在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创新力是“五力”目标体系中的关键环节。研究发现,国有经济创新力对其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显着的正向推动作用,但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国有经济创新力是控制力和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国有经济的总体占比情况形成互补,共同构成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国有经济“五力”目标的历史演进和逻辑

  国有经济“五力”目标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逐渐演化形成的。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提高经济活力,以国有企业的改革激发全社会经济发展活力,主要手段是放权让利,探索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启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和实践。党的十六大之后,我国经济改革取得很大进展,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国有经济自然而然要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因而国有经济的内在发展活力尤为重要。但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增加。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经济发展方式从依赖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低成本优势,转向更多地依赖创新驱动,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同时,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全球竞争不断加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在国际发展环境和国内发展阶段双重变化下,国有经济需要承担新的历史任务,竞争力和创新力成为国有经济的发展目标。

  一方面,创新驱动是国有经济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满足能力,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根本要求;另一方面,提升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尤其是国际竞争力不仅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要求,也是国有经济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基础。国有经济只有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力,才能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自主性和可持续性,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2020年5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重申,要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自此,国有经济“五力”成为新时代我国国有经济的发展目标。

  伴随我国经济改革进程、发展阶段和内外部环境变化,国有经济的目标从改革开放初期强调国有经济的活力,到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后强调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到十六大以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要求激发国有经济的内在活力和提升抗风险能力,到最后提出“五力”目标。国有经济发展目标的这些转变,是由我国的基本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了不同时期国有经济的使命和功能定位的变化。就国有经济“五力”目标的内部逻辑而言,国有经济的竞争力是综合目标,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则是国有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创新力是“五力”目标的关键环节,是国有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坚持国有经济创新力的核心地位

  第一,国有经济创新力与竞争力关系的理论分析。

  国有经济的创新力是提升国有经济竞争力的根本途径,而国有经济的竞争力为创新力提升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国有经济的竞争力要求国有企业立足于全球化竞争的视角,创建世界一流企业,而国有经济的创新力是国有经济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获得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世界一流企业的基本特征。长期以来,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创新突破的主力军,在重要产业领域、重大工程建设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大国重器”,例如建设空间站和实现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系统、特高压输变电等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以及港珠澳大桥、兰渝铁路、青藏铁路等重要基础设施。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标志着国有经济在相关前沿领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一些核心产品和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从源头看,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对资源、知识和能力的占有和有效利用。这种竞争优势的获取可以来自于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率,也可以来自于产业内和产业间(供应链)分工。改革开放40余年,我国经济主要依赖于投资、劳动力等低成本要素的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从而实现了快速增长。这种产业链上游的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也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优势。例如,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我国工业的竞争力提升作用在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尤为显着。然而,产业链上游、低成本生产要素、低附加值产品上的竞争优势是不可持续的。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和企业在低成本生产要素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而在高端产品、核心技术等核心产业链上的竞争弱势逐渐显现。根据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技术创新是提高产品质量、节约生产成本、打造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很多实证研究也验证了这种观点。而且,在国际竞争中,通过科技创新获取竞争优势的现象更为明显。研发活动和研发投入密集的企业和产业往往表现出更强的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创新形成的竞争优势是长期可持续的,是短期内其他企业和经济体难以模仿和超越的。因此,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对于企业竞争力、国有经济竞争力、国家竞争力都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国有经济的竞争力为创新力提升奠定了基础。技术创新活动尤其是前沿技术创新具有周期长、投入大、结果不确定性高的特点。创新活动特别是技术创新需要长时间的、持续的投入,而由技术本身的不确定等因素带来的创新结果却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因此,为了为创新活动筹集资金,企业必须在市场上具备一定的竞争力,获得持续的、稳定的现金流以持续地支持企业的研发活动,进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形成创新力与竞争之间良性互动和正反馈。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