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台湾民主政治的衰退与危机
http://www.CRNTT.com   2024-05-20 00:10:24


 
  二是双标做法大行其道。民进党掌控了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对于很多现象究竟是不是民主的追问,不是依制度或法律为准,而是依民进党的标准为准。此外,民进党对同类问题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标准。例如,民众的游行示威,在国民党执政时期,就是“反对专制”和“美丽的风景线”。但同样的事情,在民进党执政时期,就成为了“骚乱”和“暴动”。

  三是民众权力全面受挤。金钱政治贯穿选举、决策、施政所有环节,构筑起常人难以逾越的政治门槛,严重限制了普通民众的参政权利。嘴上“一人一票”,真相却是“少数精英统治”和“富人游戏”。台湾的选民可以参加投票,但无法参与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台湾当局官员和民意代表把持着公权力部门,既当球员又当裁判,“权力制衡”成为“统治精英”之间的“左右手互搏”游戏。

  (三)身份认同取代经济民生成为激化政治分歧的主导因素

  台湾社会的阶层差异、族群差异、代际差异、城乡差异、区域差异等不断恶化,两党争斗加剧政治极化,这说明“台式民主叙事”已无法为失序的社会现实提供逻辑自洽的说服力。

  一是台湾政治的失能。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核心是选贤与能,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经济一片繁荣,在“亚洲四小龙”中独占鳌头。但自从开启所谓“民主化进程”后,台湾发展一落千丈,在“亚洲四小龙”中惨陪末座,台湾不得不面对贫富悬殊、劳资失衡、社会流动性停滞等问题,大众民主在台湾已经陷入失能与失序的困境。

  二是理性空间的萎缩。民粹主义有其先天的缺陷,这在台湾政治生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⑧在很多议题上,部分台湾民众只有立场,没有是非;只有颜色,没有对错;对于深绿的人而言,只要是民进党的,就无条件支持。例如,在政治上,“肚子扁扁也要挺阿扁”,“身无分文也要挺英文”,“败坏道德也要挺清德”;在经济上,“用爱发电”的非理性逻辑让外界瞠目结舌。当前台湾社会从追求权力平等的身份政治正在走向民粹主义政治,导致理性讨论空间被严重压缩。

  三是经济发展被掣肘。福山曾指出,身份政治“如果不能回归于对人类尊严的更普遍的理解,将会使自己以及整个世界陷入无尽冲突的厄运”。⑨在民进党操弄下,台湾民粹当道,戾气横行,社会发展也被蒙上沉重阴影,2023年台湾经济增速不足2%即为明证。显然,鞋不合脚,台湾政治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拖累。如果从纵向时间来看,台湾已经进入“后民主转向”时期,政治参与的集体取向不再是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代表的公共利益为目的。

  四、民进党对两岸关系的意识形态化操弄与认知作战模式

  民进党经常将“抗中牌”与“认知作战”叠加运用,“抗中牌”意在制造“红色恐慌”,“认知作战”就是要散播“认知病毒”。2024年1月,民进党当局专门成立“认知战研究中心”,加大与中国大陆的对抗。

  (一)炮制“民主对抗威权”的虚假叙事

  台湾民主沉屙难愈,民主理想模糊化和民主实践利己化态势明显,存在着重制衡轻民意等结构性缺陷,政治极化绑架执政政策,造成治理效率低下、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对两岸关系也产生一定冲击。

  一是构建两岸对立话语。民进党当局推行所谓的“民主与专制”二元划分,把台式民主绝对化和神圣化,认为民主是检验一个地区发展程度的“试金石”,只有发达地区才能享有民主制度,而落后地区则无法构建民主社会。⑩在“民主与专制”差序结构思维模式的驱动下,民进党还对中国大陆的民主样态进行诋毁,甚至在美国鼓动下,还妄想对中国大陆进行“民主输出”和“颜色革命”。

  二是抢占虚假道德制高点。“台式民主”空有民主之名,诸多历史局限和现实弊病已让台湾沦为“民主洼地”。尽管自身民主“重病缠身”,台湾却仍居高临下充当“教师爷”,构建“民主政治神话”,⑪编造和渲染“民主对抗威权”虚假叙事。美国试图打造所谓“民主价值观同盟”,民进党当局也积极迎合,多次参加美国主导的“民主峰会”。

  三是误导台湾民众身份认同。民进党当局图谋将民主政治化、工具化和武器化,以本地人与外省人之间的身份差异,煽动台湾民众仇视中国大陆的情绪,利用排外主义吸引民众对当局的支持,将台湾阶级矛盾转嫁到中国大陆,加大台湾民众对于祖国大陆的疏离感和不认同感。

  (二)加剧两岸民意对撞,为两岸统一后台湾社会治理埋下隐患

  台湾持续陷入民主失真、政治失能、社会失和的恶性循环。金钱政治、身份政治、社会撕裂、贫富分化等问题愈加严重。政治人物多精于纸牌屋的政治算计,善于钻营各种黑箱操作。但民进党不会就此认真反省,反而继续加码,在两岸议题上也进行各种操弄。

  一是构造台湾共同体。身份政治凸显了台湾现代民主政治衰败的核心议题:如何重建集体身份认同?如何弥合被身份政治撕裂的社会?如何催生社会和政治凝聚力?对此,民进党开启了一场浩大的工程,加速在岛内“台独”布局,将“台独”政治正确化,企图在虚假的同质性氛围中构建“台湾想象共同体”。

  二是阻挠两岸交流。2023年12月也即在台湾2024年“大选”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民进党当局接连在台北等多个县市发动检调单位,以涉嫌违反“反渗透法”等名义办到大陆交流的基层里长,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制造“绿色恐怖”。2024年“大选”结束后,民进党当局又打破此前承诺,叫停台湾旅游团来大陆参访,此后更是发生了震惊两岸的2·14恶性撞船事件,给台海和平凭空增添巨大变数。

  三是异化民众身份认同。在民进党的操弄下,两岸议题容易被政治化、情绪化和意识形态化。民进党会藉此加剧台湾民众的焦虑情绪,扭曲岛内民众身份认同。这也会产生严重后果,例如,在“爱台湾”的政治正确语境下,中国国民党都不敢高举“中国”大旗,只愿以国民党而非中国国民党自称,该党党内甚至还出现了“改名”的呼声,要求将“中国”二字删去。

  整体观察,赖清德上台后,台湾内部会更加分裂。赖清德与萧美琴的“双独组合”是“独上加毒”,有可能以民意的名义,把台湾民众捆绑上战车,导致台海地区风高浪急甚至是惊涛骇浪。在此过程中,两岸的民意也将加剧对立,民进党当局会继续扩大“趋独拒统”,而中国大陆的民众则会认为台湾问题不能久拖不决,呼吁两岸统一的声音会持续升高。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民进党的意识形态误导,台湾民众的身份认同将持续异化,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比率持续走低,这也将为两岸统一之后的台湾社会治理埋下严重隐患。

  结语

  台湾已经进入了充满高度不确定性的政治风险期,面临着严重的民主制度危机,但民进党当局熟视无睹,反而以此为荣,固执地认为台湾仍然是亚洲的民主灯塔。这种自大让台湾民主弊病积重难返,深层危机难以化解,幷将加速台湾沉沦。很多台湾有识之士也都意识到了台式民主的陈年弊病,但在日益极化的党派政治氛围中,出于各自利益,都缺乏革新决心和魄力。未来台湾应该启动“警醒文化”对民主祛魅,避免被现存制度的表面合理性所迷惑,及时洞察民主制度的压迫性真相,⑫推动台湾的政治体制从“民粹主导”到“理性回归”。只有如此,才能为台湾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注释: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欧阳景根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96—297页。

  ②Francis Fukuyama, “30 Years of World Politics: What Has Changed?” Journal of Democracy, No.1 2020, pp.11-21.

  ③林冈:《中国台湾地区实践西方民主的深刻教训》,载《学术前沿》2018年第4期,第108页。

  ④涂锋:《身份政治第三波与西方国家的政治衰败:基于国家建构视角的分析》,载《政治学研究》2021年第3期,第141—154页。

  ⑤Wendy Brown, "We Are All Democrats Now……", in Giorgio Agamben et al., Democracy in What Stat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9, p.47.

  ⑥王绍光:《选主批判:对当代西方民主的反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58页。

  ⑦温伟中:“台湾选‘总统’很烧钱 每组候选人估计打底10亿新台币”,https://www.zaobao.com/news/china/story20231208-1455075.

  ⑧许川:《试论民粹式直接民主的内在缺陷》,《中国评论》2024年第1期。

  ⑨Francis Fukuyama, "Against Identity Politics: the Tribalism and the Crisis of Democracy", Foreign Affairs, Vol.97, No.5, September/October, 2018. p.93.

  ⑩A. Przeworkski, M. Alvarez, J. Cheibub, et al.,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Well-Being in the World, 1950-199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111.

  ⑪杨光斌:《民主的社会主义之维——兼评资产阶级与民主政治的神话》,载《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第4页。

  ⑫何涛:《极端个人主义的“伪政治”——马克·里拉对美国当代身份政治的批判》,载《国外理论动态》2020年第6期,第75—83页。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4月号,总第316期,P34-40)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