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塑”后的非塑胶即弃餐具替代品质量也成为“城中热点”。环境保护署成立的“绿色餐具平台”4月25日召开展示会,邀请4间餐具供应商展示使用环保餐具。大部分示范餐具都可正常使用,但有供应商在示范用竹刀叉切牛扒肉时,竹叉“1分钟内断2次”,直到使用第三支竹叉才能顺利完成切肉,被网友笑称“公关灾难”。也有餐厅受访表示,已转用可降解的粟米淀粉环保餐盒,但装鱼类等大件食物则仍需使用塑胶餐盒,因为量较大的塑胶餐盒现时仍未有合适的代替品。
笔者观察,一方面,社会对于替代品的使用感受不算非常满意,例如用纸质吸管无法刺穿杯装饮品的胶膜;纸质餐具在热饮及汤水中变形;木餐具无法承重切肉等等。这体现环保餐具仍处于起步阶段,政策比配套“走更前”,配套尚未跟上需求。
另一方面市民对于替代品的安全性仍然有疑虑。例如,纸质或其他材质餐具,是否有完善的耐热性标准,是否会遇热、遇液体融化变形过程中释放某些物质?正如有受访者对香港报章所言,“毕竟塑料的标示较为明确,但对替代品的性质就并无瞭解。”就最近网上掀起一些有关环保餐具卫生安全问题的讨论,一般人难分辨真假,包括纸质及木质餐具的霉变问题、环保餐具表层是否添加不健康化学物质等等,当局必须高度重视,适时进行澄清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