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辉珍:结语
归纳今天的讨论,各位论述的重点主要有六:
第一,民共交流一定要继续。在座各位都支持民共交流,而且认为应该更积极推动。双方互相往来,加深了解,对双边关系的稳定,对未来更有建设性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过程和基础。可是,2013年以来的民共交流,都不是党对党的正式交往,即便有很大的推动和进展,各方面都给予积极评价,但民共之间党对党的正式交流还是没有突破。民共之间的纠结能不能解开,是2014年值得观察的一个重点。
第二,两岸关系能不能由经济领域的互动和合作,发展到政治领域和政治议题的互动和协商,以及进展的程度如何,也是2014年一个值得观察的问题。
第三,亚太新变局新形势,将会牵动两岸关系格局。过去纯粹两岸之间的互动,未来可能会与区域形势相互连动。亚太或东海战略形势演变、发展或是争端,台湾恐怕很难完全回避。对这样敏感复杂动态的新格局,台湾要有成熟思考,要有正确态度,要有因应准备。
第四,两岸之间已经从民间对话发展到官方直接对话,大家都重视这种发展。但对两岸领导人高层对话,譬如马习会或习马会,大家认为可能性还不大,马任期内实现的可能性不高。
第五,大家认为,有一种迹象显示,对岸希望从九二共识发展到一中框架,但根据大家的判断,马政府好像有所保留,接受度不高,而民进党更不同意。马政府目前还是继续维持“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立场。根据各位的判断,短期内,一中框架还不会成为台湾社会的代表性主流。
第六,在座都认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竞争性大于互补性,台湾经济并没有随着两岸经贸发展而成长,虽然原因还有待深入研究,但客观显示确有这个现象。这对台湾是个挑战。如何正确定位两岸经贸关系?如何从两岸经贸关联性中去取得台湾有利的位置?取得两岸共赢的位置?台湾无可回避的必须认真面对这个问题。
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到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大陆企业要市场化正常化,更加重视市场逻辑、市场规律,政治性的考量将减弱。过去两岸经贸关系,无需否认双方都有一定的政治性考虑,未来这方面是否会有调整,值得重视。台湾本身要强化自己的经济体质,作出正确的分工定位、发展政策和因应策略,才是根本;透过两岸经贸关系而得到让利,绝对不是长久之计。
谢谢大家,今天座谈到此结束。
评论员简介
黄辉珍:国立政治大学法律系毕业,美国华府国会运作研究;曾任国家政策研究中心执行长、《中央日报》发行人兼社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文化工作会主任、中华文化复兴总会秘书长、行政院新闻局局长、行政院政务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等;现为台湾综合研究院董事长。
邱志伟:台湾中山大学大陆研究所社会科学博士,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法学硕士,淡江大学俄罗斯研究所法学硕士;曾任南华大学助理教授、爱沙尼亚塔图大学讲座教授、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讲座教授、修宪国民大会代表、高雄县政府民政处长、高雄市政府民政局长。现为民进党籍立法委员。
吴子嘉:美丽岛电子报副董事长。
刘世忠:东吴大学政治系毕业、淡江大学美国研究所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硕士、政治学博士班研究、美国华府智库布鲁金斯研究院─东北亚政策研究中心访问学人;曾任外交部研设会副主委、总统府谘议、民进党国际事务部副主任、英文台北时报政治专栏评论;现为民进党中央党部国际事务部主任。
赖怡忠:台湾成功大学物理系毕业,美国维吉尼亚理工大学博士;曾任北美洲台湾研究学会副会长、民进党驻美代表处主任、民进党中央党部中国事务部主任、台湾智库国际部主任等;现为台湾智库副执行长、马偕护校助理教授。
锺镇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现为民进党中执委、台湾青年志工协会荣誉理事长、中华领袖菁英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快乐联播网FM89.3节目主持人。
罗致政:政治大学外交系学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硕士、博士;曾任民进党发言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国际关系研究员,台湾政治学会秘书长,外交部研究设计委员会主委,国策研究院执行长,陆委会咨询委员,东吴大学政治系主任,台湾智库执行委员,台湾社秘书长,新台湾国策智库执行长,以及多家媒体主持人等;现为民进党新北市党部主委。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4年4月号,总第19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