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美国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的话语策略与逻辑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24-12-27 00:17:31


  中评社╱题:美国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的话语策略与逻辑分析 作者:叶正国(武汉),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副教授、武汉大学两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泽宇(武汉),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研究助理

  【摘要】台湾问题的实质是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近年来,美国不断对台湾问题进行“国际化”操弄,主要运用“去主权化”、“超主权化”、“他主权化”和“类主权化”的话语策略,塑造竞争格局、渲染产业安全、强化认知偏见等成为其实践逻辑。而美国对台湾问题与香港问题、涉藏问题、南海问题“国际化”等虽然在目标、手段等方面有一定的共同性,但在意涵和内容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对此,中国应全面评估美国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的演进趋势,提升法律斗争能力,掌握涉台的国际话语权。

  近年来,美国认为中国是其国家安全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不断对台湾问题进行国际化操弄。①虽然其表面淡化“台湾地位未定论”等实体性法理叙述,但在方法论层面构筑新的规则话语,以强化台湾问题作为中国内政的否定性叙事。同时,蔡英文、赖清德当局亦着重通过国际路径推动“法理台独”,使得近年来台海方向不确定不稳定性增多。鉴于此,本文尝试在提炼其话语策略和实践逻辑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从而廓清美国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的主要方式。

  一、美国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的话语策略

  受制于作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的一个中国原则,美国不能明目张胆干涉中国内政,只能将台湾问题操弄为全球性议题,从而在现有国际法体系之外另搞一套所谓的“规则”。台湾作为中国领土一部分早已被置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台湾问题的实质是维护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问题。②然而,近年来美国围绕主权议题操弄台湾问题“国际化”,整体来看主要有四种话语策略。

  (一)去主权化

  去主权化是指绕开一个中国的主权框架,藉助国际社会主流的价值叙事等,炮制、偷换或泛化两岸关系的各种议题,从而将台湾问题转换为其他国际焦点。

  近年来,美国及其盟友逐渐形成了如台海和平、民主、航行自由和互惠合作等叙事范式。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脱于现有国际法体系,正在尝试采用各类“去主权化”的叙事将其掩盖,忽视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的国际法律准则。美西方国家多次以“航行自由”为名派遣军舰过航台湾海峡,将其定为所谓“国际水域”,模糊化处理中国的主权及主权权利,淡化其对中国国家统一的负面影响。除共同捍卫所谓民主价值观话语外,美西方国家的部门首长、议员甚至议会代表团等近年来不断窜访台湾,所打的旗号还有促进两地交流以及贸易、科研和产业合作等惯用表达。据此,部分国家的立法及行政机构也都相继以准官方甚至官方的形式,通过声明、军演、窜访等方式加强同台湾之间的实质性关系。如2021年立陶宛批准台湾当局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的理由是“相信立陶宛和台湾之间,在经贸、产业、科技等领域,都有更多互惠合作的空间”;2023年德国以“加强同台湾在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合作”为由派遣其教育研究部长斯塔克瓦茨格窜访。

  在美国推动下,民进党当局为“倚外谋独”,密切配合美国涉台的去主权化叙事。如赖清德在台湾领导人选举获胜后称,“在民主与威权之间,台湾坚定守护民主,捍卫和平”,呼吁“世界民主政府”团结一致对抗“威权主义扩张”,认为台海和平问题不是台湾单纯与中国的问题,已经是一个“值得被广泛关注”的国际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民进党当局近来愈加重视“台独”的海洋叙事,试图组建以自由民主为纽带的“海洋民主同盟”。

  (二)超主权化

  超主权化是指频繁在各类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和国际场合设置涉台议题予以炒作,制造台湾问题属于全球性或区域性议题的假象,误导国际社会对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法律认知。

  拜登政府试图将美台“双联盟”构架打造为美国对台政策新的“双翼”,将台湾问题纳入其主导的各类双边、多边议题中, 藉此鼓动其盟友伙伴在台湾问题上表态,由此持续抬高台湾问题到“全球性”层面。③针对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的内涵及法律效力,蓝墨客(Mark Lambert)等美国国务院官员近来妄称“联大第2758号决议未认可、不等于、不反映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幷认为决议“没有涉及台湾地位问题”,炒作所谓“台湾有意义参与联合国系统”。近年,欧洲议会通过超20项“友台决议”,连续3年窜访台湾地区,2024年2月更是通过“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和“共同安全与防御政策”两项决议,要求欧洲各国强化与台湾当局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的互动。此外,美西方国家往往将涉台议题上升到国际人权或区域安全等层面,如德国总理朔尔茨在南海、台海问题上竟称,“尊重基本权力、尊重基本自由,绝不可以被当作一国内政,因为联合国所有成员国都发誓要捍卫人权和自由”。

  受美国影响,赖清德当局亦试图藉此进行“两国论”操弄。如民进党籍民意代表在台湾地区立法机构鼓动各党团共同支持通过所谓“联大第2758号决议不涉台湾决议文”,让台湾“有权利加入国际组织”等。2024年8月,台湾地区外事部门副负责人田中光率团赴汤加出席“台湾与太平洋岛国论坛”。对此,赖清德表示:“太平洋岛国论坛积极捍卫了台湾的与会权利,让台湾藉助海洋与民主的联结同各国一起为全球的繁荣发展贡献心力。”

  (三)他主权化

  他主权化是指以关系到自身国家安全等主权事项为名将台湾问题内政化,藉助本国的司法、行政、军事等手段,为介入台湾问题寻找藉口。

  2017年以来美国国会将立法提案作为干涉台湾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了一系列将“维护美国自身利益”作为挡箭牌的涉台法案。如在2018年“亚洲再保证倡议法”中提及“总统应该促进对台军售常态化,以应对中国大陆的军事威胁”等。④近来美国在涉台等问题上泛化国家安全,如2022年9月拜登政府扩大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对不断演变的国家安全风险进行严格审查”,⑤要求台湾芯片企业如台积电等赴美投资半导体以保障其自身产业供应链安全等。

  近年来,日本频繁插足台湾问题,如“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言论实际就是从日本的主权安全来考虑台湾问题。在2021年一次募捐演讲中,时任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宣称,台海爆发战争可能危及日本的生存,日本有理由协助保卫台湾。2024年7月,日本通过的新版《防卫白皮书》增设了专门的涉台章节,强调针对台海局势“与美国和盟友合作”,实际上也是从自身军事安全角度出发介入台湾问题。

  (四)类主权化

  类主权化是指通过玩弄文字游戏,尤其结构隐喻的方式,将台湾地区作为类似“主权实体”的存在,制造两岸关系属于国际关系的假象。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国推动国际社会把两者未来的命运、模式放在一起,即“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推动台湾问题“乌克兰化”。⑥这实际是将隶属于中国的台湾地区隐喻为独立主权国家的乌克兰。2023年4月,韩国总统尹锡悦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时将台湾问题与朝鲜问题等而视之:“台湾问题不仅是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的问题,而是像朝鲜问题一样,是个全球性问题。”2018年起,民主联盟基金会每年举办哥本哈根民主高峰会,邀请全球民主“国家”元首及政要与会,蔡英文自2020年起每年受邀发表演说。这些实际上是将台湾地区作为“主权国家”看待。还有的国家的机构或国际组织近年来更是将台湾作为“国家”摆上台面。如英国下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2023年8月30日发布的评估报告声称:“台湾已是独立国家,名称是中华民国。台湾具备建国的一切条件,包括常住人口、明确的领土范围、政府,以及与他国建立关系的能力——只是缺乏更广泛的国际认可。”欧洲议会2024年2月28日通过的外交政策年度报告中,称“中国与台湾互不隶属”。

  在实践中,台湾当局习惯滥用众多只有主权国家有权使用的国际法概念,这实际是将台湾地区作为“国家”。如“214恶性撞船事件”发生后,时任台湾地区行政部门负责人陈建仁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台湾海巡人员依照国际惯例依法执法。”2024年6月,台湾新任防务部门负责人顾立雄扬言:“只要中国大陆军队攻击台湾在航机舰设施、或攻击本外离岛、进入台湾12海里海空域,台军就可行使自卫权依比例反击。”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