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束沐(中评社图片) |
束沐:台湾政局民意变化剧烈 未来要夯实对和统的信心
我先回顾和总结2024年岛内政局民意的变化,再来展望未来一年两岸关系的机遇和风险。首先,从岛内政治和台湾民意的面向看,过去一年呈现出三个特点:
第一,蓝营虽然获得“立法院”多数党,但整体上还是萎靡不振,绿营基本盘民意则是被充分动员。根据岛内政治规律,台湾每次经历大选之后,民意都会有一段冷静期,直到进入下一轮选举周期,才会重新热起来。但是,今年局势很不同,由于民进党“双少数”劣势,所以赖清德掌权之前就策动“青鸟行动”,通过反蓝白与反中挂钩的策略,来动员内部民意、形成社会行动。不过,从实践效果来看,以最重要的指标“罢梁”失败为例,民进党通过操纵极端民粹来推动“大罢免”目前仍然面临很大困难,说明今年以来绿营虽然高度动员,但效果还是在同温层内,并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目的。
第二,蓝绿白“三元鼎立”态势在今年快速形成、又快速裂解。随着柯文哲涉案被拘,白营民意板块显然出现分化,具体分化倾向为何?据我们观察而言,目前白营内部可能仍有近7成民意,要么继续留在白营、要么会随着白营的衰弱,重新回归不蓝不绿的状态。至于剩下3成的流向,我认为偏向蓝营的会明显多于偏向绿营。如果按照传统的定性角度分析,如果白营被削弱,“绿白合”可能性更大,但实际民意走向是和传统认知不同的。
第三,赖清德的“再威权化”不仅是针对整个台湾社会,也一定程度上针对民进党内部各派系。所以,虽然绿营民意“同温层”很坚固,但不排除明年因为民进党派系斗争、高层斗争,诱发“同温层”崩溃的可能性。
其次,从两岸关系民意动向看,“求和平、求交流”确实是这一年来两岸关系主流民意诉求。同时,我们还注意到,新一代的台湾年轻人对大陆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尤其疫后两岸恢复交流以来,新一代年轻人重新认识大陆,对大陆甚至产生了某种程度的“仰视”心态。这种心态在过去10年、20年乃至30年的两岸关系都很罕见,所以绿营才动用网红、侧翼予以污名化,炒作“交流就是统战”等话题。
同时,台湾老百姓对“台独”的厌倦也在上升,比如说赖清德这次过境,和蔡英文任内几次相比、甚至和蔡英文卸任后的外访相比,岛内关注度都明显偏低,这个现象背后反映了何种民意?值得深入研究。此外,今年的两岸关系中,大陆的主导权主动权非常强势,从2024年4月北京“习马二会”,到2024年初到现在的海警常态执法,再到年底双城论坛,大陆对台可以说是“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换句话说,明年两岸关系的重要变量或者唯一变量,主要取决于大陆方面做什么、如何做。
再一个观察角度就是涉外民意,也就是台湾老百姓对国际形势、对美国的看法。从这次美国大选后短期内反应来看,“疑美论”的发酵其实发生了一个本质性的变化。传统认知上,“疑美论”在岛内主要是指台湾民众对美国对台政策的怀疑或质疑,但实际上已经深化为台湾民众对美国自身实力、或自身的领导力的怀疑和质疑了。过去8年从特朗普到拜登,再加上未来4年又是特朗普,美国的政策实际上是不断反复、不断自我否定,美国本身的国际影响力在下降,对盟友的号召力也在下降,自然也会引发台湾的疑虑。
关于未来一年两岸关系的风险和机遇。首先在风险面向,我认为最大风险来自赖清德当局的最高决策团队,因为这个团队正在启用或将启用一些“外行”人士,也就是对两岸关系、对中国大陆、对国际社会、对美国完全不懂的人。赖清德个人性格和民进党内部生态,决定了赖不会信任、也不会重用蔡的人,而蔡的用人很多都来自李登辉时期或国民党体系,这些人赖当然不会用、也不敢用,至于党内其它派系的人才,也未必重用。所以,未来台北的决策团队里面很可能充斥一批“门外汉”,这是非常危险的,也必然会影响两岸关系发展。
其次谈机遇面向。我认为,大陆方面还是要重视和运用“非绿”民意过半、“和平交流”是主流民意的契机,尤其是台湾绝大部分地方县市“非绿”执政的基础,解放思想、打开局面。例如,过去近年来在两岸关系整体紧缩、经贸反制逐步加力的背景下,大陆和台湾非绿县市、基层仍然保持合作,取得一些成果,例如在农产品准入方面创造了“花东模式”、“屏东模式”等,解决了一些实际民生问题。
但这些“模式”应该要具有持续性、复制性、扩展性,否则就会变成碎片化、断点式的工作,难以充分调动岛内支持两岸交流的资源和力量,反而会出现一些诸如蓝营县市出于各自政治顾虑回避两岸交流、与大陆疏远的担心。故建议,在陆客赴台旅游问题上,无需和民进党当局缠斗,直接和台湾17个非绿县市达成共识,大陆方面可以允许17个非绿县市的旅行社恢复经营大陆游客团队、个人游业务,民进党当局还有什么借口阻挠?
正所谓“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疫后两年来,两岸交流恢复了、台湾民意也出现积极变化,但归根到底,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与和平统一的信心还是要继续夯实,这是做好2025年两岸交流工作的出发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