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教授兼所长翁明贤 |
中评社南京4月29日电/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国民党延续2005年的连胡公报五大共识,建立“国共论坛”为平台,架构两岸大三通、大交流的发展。在此一时期,马英九“总统”秉持承认“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立场,采取“不统、不独、不武”的“维持现状”政策,配合“两岸政策”优先下,推动“外交休兵”与“国防弱化”的作为,引发国内朝野的辩论。虽然两岸透过海基、海协会协商签订21个协议,包括:“两岸经济架构协议”(ECFA),但是,后续的“服务贸易协议”,受到“太阳花学运”的影响停滞不前,加上2014年11月29日台湾的九合一选举,重创国民党的地方政治势力版图,有关中国对台政策也备受考验。上述种种牵动2016年台湾的“总统”大选之后的两岸关系走向。从建构主义角度言,国共之间透过2005年以来的互动,建立两党之间的和平发展的“集体身份”,但是,在民共之间没有沟通的管道,无法有效的组建此一和平发展的集体身份。本文从影响集体身份的充分变项:相互依存、同质性与共同命运,以及必要条件:自我约束着手,分析国共集体身份的缘起,进而分析影响民共集体身份组建的问题,从而思考两岸包括三党之间和平发展集体身份建构的可行之道。
关键字:和平发展、建构主义、集体身份、同质性、共同命运、相互依存、自我约束、国共论坛
一、前言
1.从民进党“总统”提名人谈起
2015年4月15日,民进党正式提名蔡英文成为该党“总统”候选人,并提出有关两岸关系的竞选主轴,主要在于“维持现状”、与美国密切沟通,以及以台湾民意为依归。但是,蔡提出的“维持现状”却被质疑,内容不够清楚,被陆委会与国民党多方批判。2008年马英九第一任时期,提出在承认“九二共识”下推动三不:“不统、不独、不武”的“维持现状”政策,也被在野党批判为以“两岸政策”为优先,造成“虚拟外交”与“弱化国防”的现象,形成只有走向被中国统一的道路。一言之,同样的“用语”,却有不一样的“解读”,显示问题不仅出现在于民、共两党互信不足,以及“维持现状”的内涵解读不同,同时,也显示出如果只有国共两党互动,缺乏民进党一块,两岸关系的政治拼图会不完整。
其次,2005年国共两党透过“连胡公报”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提出“促进尽速恢复两岸谈判”、“促进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促进协商参与国际活动问题”,以及“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五大共识。 其中的第一、三、四、五项共识,基本上从2008年以来逐步完成,两岸进入大三通时代,相关经济贸易协议已达21项,尤其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国共文化论坛每一年如期举行,两岸涉台事务最高机构:陆委会与国台办也建立定期会面机制。最大的突破在于,透过北京的善意安排,台湾每一年都可以顺利参加“世界卫生大会”(WHA)与“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改善台湾的国际空间参与感。
|